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供销管理论文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协同及其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1章 绪论第16-24页
    1.1 选题背景第16-18页
    1.2 选题意义第18-19页
        1.2.1 理论意义第18页
        1.2.2 现实意义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0-22页
        1.4.1 研究方法第20页
        1.4.2 技术路线第20-22页
    1.5 本文创新点第22页
    1.6 本章小结第22-24页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第24-52页
    2.1 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第24-36页
        2.1.1 资源依赖理论第24-26页
        2.1.2 组织学习理论第26-28页
        2.1.3 动态能力理论第28-31页
        2.1.4 合作竞争理论第31-34页
        2.1.5 协同理论第34-36页
    2.2 文献回顾第36-51页
        2.2.1 知识与供应链知识文献回顾第36-39页
        2.2.2 协同与知识协同文献回顾第39-43页
        2.2.3 企业群知识协同文献回顾第43-47页
        2.2.4 知识协同与组织绩效关系文献回顾第47-50页
        2.2.5 研究述评第50-51页
    2.3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3章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协同机理研究第52-74页
    3.1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协同驱动因素第52-54页
        3.1.1 知识层面第52-53页
        3.1.2 节点企业层面第53-54页
        3.1.3 供应链层面第54页
    3.2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协同网络模型及其特征第54-58页
        3.2.1 网络模型构建第54页
        3.2.2 构成要素第54-56页
        3.2.3 基本特征第56-58页
    3.3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协同动态过程第58-61页
        3.3.1 运行过程第58-60页
        3.3.2 连带现象第60-61页
        3.3.3 辅助手段第61页
    3.4 供应链知识转化模式第61-71页
        3.4.1 经典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第61-62页
        3.4.2 供应链知识转化二维模型第62-66页
        3.4.3 知识协同行为中的知识转化模式第66-70页
        3.4.4 供应链知识转化哲学意义第70-71页
    3.5 本章小结第71-74页
第4章 关系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第74-98页
    4.1 相关变量内涵界定第74-84页
        4.1.1 知识共享内涵界定第74-76页
        4.1.2 知识转移内涵界定第76-77页
        4.1.3 知识获取内涵界定第77-78页
        4.1.4 知识整合内涵界定第78-79页
        4.1.5 知识应用内涵界定第79-80页
        4.1.6 供应链战略柔性内涵界定第80-82页
        4.1.7 供应链绩效内涵界定第82-84页
    4.2 知识协同要素与供应链绩效关系假设第84-89页
        4.2.1 知识共享与供应链绩效关系假设第84-85页
        4.2.2 知识转移与供应链绩效关系假设第85-86页
        4.2.3 知识获取与供应链绩效关系假设第86-87页
        4.2.4 知识整合与供应链绩效关系假设第87-88页
        4.2.5 知识应用与供应链绩效关系假设第88-89页
    4.3 知识协同要素与柔性关系假设第89-92页
    4.4 柔性与供应链绩效关系假设第92-94页
    4.5 理论模型构建第94页
    4.6 本章小结第94-98页
第5章 研究方法设计第98-116页
    5.1 方法选取与整体设计第98-100页
    5.2 量表开发第100-104页
        5.2.1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协同要素测量第100-103页
        5.2.2 供应链战略柔性测量第103-104页
        5.2.3 供应链绩效测量第104页
    5.3 问卷设计第104-106页
        5.3.1 问卷形式第105页
        5.3.2 问卷内容第105页
        5.3.3 问卷预测试第105-106页
    5.4 样本数据回收第106-107页
        5.4.1 数据收集第106页
        5.4.2 数据预处理第106-107页
        5.4.3 数据样本特征第107页
    5.5 信度与效度检验第107-115页
        5.5.1 变量描述性分析第107-109页
        5.5.2 量表信度分析第109-112页
        5.5.3 量表效度分析第112-115页
    5.6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6章 模型验证及结果讨论第116-164页
    6.1 模型变量间相关性分析第116-131页
        6.1.1 知识共享与供应链柔性相关性分析第117-118页
        6.1.2 知识转移与供应链柔性相关性分析第118-120页
        6.1.3 知识获取与供应链柔性相关性分析第120-121页
        6.1.4 知识整合与供应链柔性相关性分析第121-123页
        6.1.5 知识应用与供应链柔性相关性分析第123-124页
        6.1.6 知识共享与供应链绩效相关性分析第124-125页
        6.1.7 知识转移与供应链绩效相关性分析第125-126页
        6.1.8 知识获取与供应链绩效相关性分析第126-127页
        6.1.9 知识整合与供应链绩效相关性分析第127-128页
        6.1.10 知识应用与供应链绩效相关性分析第128页
        6.1.11 供应链柔性与供应链绩效相关性分析第128-130页
        6.1.12 资源柔性与协调柔性相关性分析第130-131页
    6.2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分析第131-150页
        6.2.1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第131-132页
        6.2.2 初始模型验证性分析第132-139页
        6.2.3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第139-150页
    6.3 假设验证结果及讨论第150-160页
        6.3.1 通过检验的假设关系讨论第151-157页
        6.3.2 未通过检验的假设关系讨论第157-158页
        6.3.3 柔性中介作用讨论第158-160页
    6.4 管理启示及对策第160-162页
        6.4.1 信任与承诺机制第160页
        6.4.2 互通与反馈机制第160-161页
        6.4.3 效益分配机制第161-162页
        6.4.4 知识创新机制第162页
    6.5 本章小结第162-164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64-168页
    7.1 研究结论及学术贡献第164-165页
    7.2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第165-166页
        7.2.1 研究局限性第165-166页
        7.2.2 未来研究展望第166页
    7.3 本章小结第166-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83页
附录 调查问卷第183-18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86-187页
致谢第187-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科隐喻思想研究
下一篇:我国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创新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