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5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2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2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2-26页 |
1.2 国内外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研究综述 | 第26-49页 |
1.2.1 创业板市场 | 第26-32页 |
1.2.2 国内外创业板市场研究 | 第32-35页 |
1.2.3 退市与退市制度 | 第35-41页 |
1.2.4 纳斯达克退市研究文献 | 第41-47页 |
1.2.5 我国股市退市研究文献 | 第47-4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49-50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50-53页 |
第2章 理论研究 | 第53-79页 |
2.1 制度创新理论 | 第53-62页 |
2.1.1 制度创新理论内涵 | 第54-58页 |
2.1.2 制度创新原因及动力 | 第58-59页 |
2.1.3 制度创新过程 | 第59-60页 |
2.1.4 制度创新模式 | 第60页 |
2.1.5 制度创新作用 | 第60-62页 |
2.2 金融风险理论 | 第62-78页 |
2.2.1 理论基础 | 第62-66页 |
2.2.2 股票市场 | 第66-68页 |
2.2.3 投资行为理论 | 第68-69页 |
2.2.4 上市公司退市风险的定量测算 | 第69-7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3章 我国创业板市场退市风险量化研究 | 第79-129页 |
3.1 建立财务风险指标 | 第79-81页 |
3.2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定量测算 | 第81-119页 |
3.2.1 Z-Score模型 | 第82-86页 |
3.2.2 我国主板市场Z-Score模型 | 第86-89页 |
3.2.3 适合我国创业板的风险模型 | 第89-117页 |
3.2.4 创业板财务风险再确认 | 第117-119页 |
3.3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市场风险的定量测算 | 第119-127页 |
3.3.1 KMV Merton模型参数设定 | 第119-121页 |
3.3.2 模型样本选择 | 第121-124页 |
3.3.3 KMV Merton模型结果解读 | 第124-127页 |
3.4 我国创业板市场退市风险定量研究结果 | 第127-12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4章 我国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现状分析 | 第129-149页 |
4.1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各项制度 | 第129-137页 |
4.1.1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上市与交易制度 | 第130-134页 |
4.1.2 创业板的退市制度 | 第134-136页 |
4.1.3 重新上市制度 | 第136-137页 |
4.2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现状对退市制度的影响 | 第137-139页 |
4.2.1 我国创业板市场审核严格时间长 | 第137-138页 |
4.2.2 我国创业板的规模过小进出难 | 第138-139页 |
4.2.3 不合理的投资者结构 | 第139页 |
4.3 我国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缺陷 | 第139-148页 |
4.3.1 没有风险预警机制 | 第139-141页 |
4.3.2 净利润来源不明确 | 第141-143页 |
4.3.3 保荐人短期行为 | 第143-144页 |
4.3.4 上市公司诚信失控 | 第144-147页 |
4.3.5 不完善的退市渠道 | 第147-1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5章 中美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比较与借鉴 | 第149-182页 |
5.1 多层次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 | 第149-165页 |
5.1.1 先进的电子监控及严格的风险管控系统 | 第150-153页 |
5.1.2 纳斯达克上市及交易制度 | 第153-158页 |
5.1.3 纳斯达克退市制度 | 第158-165页 |
5.2 中美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比较 | 第165-177页 |
5.2.1 中美投资环境的宏观差异 | 第165-170页 |
5.2.2 退市制度的内容比较 | 第170-176页 |
5.2.3 退市制度的程序比较 | 第176-177页 |
5.3 纳斯达克退市制度的启发与借鉴 | 第177-181页 |
5.3.1 三级市场的优势 | 第177-179页 |
5.3.2 警示制度与整改期 | 第179-180页 |
5.3.3 退市警示程序 | 第180-1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81-182页 |
第6章 我国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创新策略设计 | 第182-209页 |
6.1 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创新分析 | 第182-188页 |
6.1.1 退市制度创新主体 | 第182-183页 |
6.1.2 退市制度创新的动力 | 第183-186页 |
6.1.3 退市制度创新过程 | 第186-188页 |
6.2 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创新策略分析 | 第188-196页 |
6.2.1 创业板被动退市制度框架 | 第188-189页 |
6.2.2 被动退市的指标设定 | 第189-191页 |
6.2.3 风险模型及缺陷警示体系 | 第191-193页 |
6.2.4 警示整改退市流程 | 第193-195页 |
6.2.5 主动退市流程 | 第195-196页 |
6.3 退市制度创新的保障体系 | 第196-207页 |
6.3.1 退市公司的出路 | 第196-199页 |
6.3.2 创业板市场分层次管理 | 第199-202页 |
6.3.3 设立保险机制 | 第202-204页 |
6.3.4 强化落实与执行 | 第204-20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207-20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09-21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209-210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210-211页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211-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28页 |
附表 | 第228-241页 |
附表1 选自腾博网站纳斯达克 1989-2015退市股票原因统计 | 第228页 |
附表2 股票 300022.SZ 2013-2015年股票交易收盘价 | 第228-235页 |
附表3 2014年11月纳斯达克的中概股在2016年 8 月前退市统计 | 第235-240页 |
附表4 6只选自纳斯达克45只样本股票退市日前2年多股价走势统计中一部分(Factsets) | 第240-241页 |
作者简介 | 第241-242页 |
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42-243页 |
致谢 | 第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