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 ·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的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国外相关文献 | 第11-13页 |
| ·国内相关文献 | 第13-15页 |
| ·研究框架及本文创新 | 第15-18页 |
| ·研究框架及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 第2章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 ·教育经济学理论 | 第18-19页 |
|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19页 |
| ·正义的公平理论 | 第19-21页 |
| ·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 | 第19页 |
| ·社会主义的公平理论 | 第19-21页 |
| 第3章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内涵界定 | 第21-22页 |
| ·公共服务的内涵界定 | 第21页 |
| ·公共教育服务的内涵界定 | 第21页 |
|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内涵界定 | 第21-22页 |
| ·均等化的内涵及标准 | 第22-23页 |
|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 第23-24页 |
| 第4章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构建 | 第24-34页 |
| ·指标的选择原则 | 第24-25页 |
| ·科学性原则 | 第24页 |
| ·实用性原则 | 第24页 |
| ·系统性原则 | 第24页 |
| ·通用可比性原则 | 第24-25页 |
| ·指标变量的确定 | 第25-29页 |
| ·指标的初步筛选 | 第25-26页 |
| ·指标的确定 | 第26-28页 |
| ·指标的诠释 | 第28-29页 |
| ·指标的标准化 | 第29-31页 |
| ·指标一致化 | 第30页 |
| ·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30-31页 |
| ·指标指数的确定 | 第31-34页 |
|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31-32页 |
| ·指标体系的合成 | 第32页 |
| ·均等化指数的确定 | 第32-34页 |
| 第5章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实证分析 | 第34-43页 |
| ·2009-2012年二级指标权重矩阵横纵向比较 | 第34-35页 |
| ·2009-2012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名义指数分析 | 第35-41页 |
| ·2009年各地区指标指数 | 第36-37页 |
| ·2010年各地区指标指数 | 第37-39页 |
| ·2011年各地区指标指数 | 第39-40页 |
| ·2012年各地区指标指数 | 第40-41页 |
| ·2009-2012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指数分析 | 第41-43页 |
| 第6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43-45页 |
| ·主要结论 | 第43-44页 |
| ·政策建议 | 第44-45页 |
| 附录 | 第4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