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二) 我国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8-19页 |
(二) 话语分析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教育学话语自我规训的概念厘定 | 第20-25页 |
一、 教育学话语 | 第20-21页 |
(一) 话语 | 第20页 |
(二) 教育学话语 | 第20-21页 |
二、 规训与自我规训 | 第21-22页 |
(一) 规训 | 第21页 |
(二) 他者规训与自我规训 | 第21-22页 |
三、 教育学话语自我规训 | 第22-25页 |
(一) 教育学话语自我规训的内涵 | 第22-23页 |
(二) 教育学话语自我规训的特征 | 第23页 |
(三) 教育学话语自我规训的表征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中国教育学话语自我规训的历史反观 | 第25-33页 |
一、 近 30 年教育学话语自我规训的历史进程 | 第25-31页 |
(一) 教育学话语的自我诘问:教育学话语自我意识的萌生 | 第25-27页 |
(二) 教育学话语的自我限定:教育学学科的建构 | 第27-28页 |
(三) 教育学话语的自我确证:教育学学科与教育理论的元探析 | 第28-30页 |
(四) 教育学话语的多元创生:跨学科、跨文化的交融整合 | 第30-31页 |
二、 中国教育学话语自我规训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一) 教育学话语自我规训权力缺位 | 第31页 |
(二) 教育学话语自我规训目标迷惘 | 第31页 |
(三) 教育学话语自我规训力孱弱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教育学话语自我规训的系统重构 | 第33-38页 |
一、 教育学话语自我规训的目标设定 | 第33-34页 |
(一) 确证教育学话语的“双重主体”身份 | 第33页 |
(二) 养成教育学话语自主自持的惯习 | 第33-34页 |
二、 教育学话语自我规训的建制 | 第34-37页 |
(一) 凝聚教育学话语陈述群 | 第34页 |
(二) 明晰教育学的话语边界 | 第34-35页 |
(三) 规范教育学的话语秩序 | 第35-36页 |
(四) 建立自制性的教育学话语规则 | 第36-37页 |
三、 教育学话语自我规训的创造性张力 | 第37-38页 |
(一) 捍卫与批判 | 第37页 |
(二) 规范与创新 | 第37页 |
(三) “形而上”与“形而下”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后记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