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初中生线下、线上受欺负的关系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1页 |
四、研究假设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2-22页 |
一、欺负行为与受欺负(线下欺负和线上欺负) | 第14-16页 |
(一)线下欺负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二)线上欺负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三)受欺负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四)欺负现象中的角色分类 | 第16页 |
二、父母教养方式 | 第16-17页 |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 | 第16-17页 |
三、同伴关系 | 第17-18页 |
(一)同伴关系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二)同伴关系的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四、相关主题研究 | 第18-22页 |
(一)线下和线上受欺负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 | 第19-20页 |
(三)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受欺负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及问卷的修订和验证 | 第22-31页 |
一、研究样本 | 第22页 |
二、研究工具及施测方法 | 第22-23页 |
(一)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二)施测方法 | 第23页 |
三、数据处理方法 | 第23页 |
四、问卷的修订与验证 | 第23-31页 |
(一)多维线下和线上同伴受欺负量表的修订 | 第23-26页 |
(二)简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验证 | 第26-31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31-48页 |
一、线下受欺负与线上受欺负的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一)线下受欺负与线上受欺负的现状分析 | 第31页 |
(二)线下受欺负与线上受欺负的差异性分析 | 第31-32页 |
二、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第32-37页 |
(一)受欺负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 第32页 |
(二)受欺负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 第32-33页 |
(三)受欺负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比较 | 第33页 |
(四)受欺负在上网时间上的差异比较 | 第33-34页 |
(五)受欺负在是否伴有欺负行为上的差异比较 | 第34页 |
(六)受欺负在性格上的差异比较 | 第34-35页 |
(七)受欺负在旷课情况上的差异比较 | 第35-36页 |
(八)受欺负在生气情况上的差异比较 | 第36-37页 |
三、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和受欺负的关系分析 | 第37-48页 |
(一)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二)中介作用分析 | 第38-46页 |
(三)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第48-55页 |
一、初中生受欺负情况分析 | 第48-50页 |
(一)测量工具的特点 | 第48页 |
(二)初中生线下线上受欺负的基本现状 | 第48-49页 |
(三)初中生线下线上受欺负与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二、相关分析 | 第50-51页 |
三、中介效应分析 | 第51-53页 |
(一)父亲版模型中介效应分析 | 第52页 |
(二)母亲版模型中介效应分析 | 第52-53页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