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 ·选题背景 | 第13-16页 |
| ·当今的高校教学互动现状亟需改变 | 第13页 |
| ·时代呼唤新的高校教育互动模式 | 第13-15页 |
| ·关联主义破土而出,指引着新时代的教学互动方式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 ·对目前研究的简评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6页 |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6-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研究基础 | 第28-42页 |
| ·教学互动 | 第28-31页 |
| ·教学 | 第28-29页 |
| ·互动 | 第29-30页 |
| ·教学互动 | 第30-31页 |
| ·高校教学互动 | 第31页 |
| ·关联主义基本概念 | 第31-33页 |
| ·节点(Node) | 第32页 |
| ·连接(Connection) | 第32-33页 |
| ·关联主义主要观点 | 第33-36页 |
| ·关联主义的知识观 | 第36-39页 |
| ·知识存在的“容器”发生了变化 | 第36页 |
| ·知识的流动和特点发生了变化 | 第36-39页 |
| ·关联主义的学习观 | 第39-40页 |
| ·关联主义的实践观 | 第40页 |
| ·关联主义对于高校教学互动的启示 | 第40-42页 |
| 第3章 基于关联主义视角下的教学实践经验及启示 | 第42-62页 |
| ·慕课的概念与发展 | 第42-45页 |
| ·慕课的分类 | 第45-47页 |
| ·慕课的技术基础—Web 2.0 | 第47-50页 |
| ·Web 2.0—慕课时代的教学利器 | 第47-48页 |
| ·Web 2.0包含的教学工具 | 第48-50页 |
| ·Web 2.0所面临的问题 | 第50页 |
| ·关联主义的实践—cMOOC 及经验分析 | 第50-62页 |
| ·cMOOC 概念 | 第50-51页 |
| ·cMOOC 实例分析—《创造力与跨文化交流》 | 第51-60页 |
| ·对于 cMOOC 的批判以及高校教学互动的弥补 | 第60-62页 |
| 第4章 高校教学互动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62-72页 |
| ·我国高校教学互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62-64页 |
| ·高校教学互动现状调查 | 第64-70页 |
| ·调查目的 | 第64页 |
| ·调查对象和方法 | 第64-65页 |
|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65-70页 |
| ·基于关联主义视角的教学互动问题原因分析 | 第70-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5章 基于关联主义视角下高校教学互动改革路径 | 第72-78页 |
| ·关联主义理论内涵的引入 | 第72-73页 |
| ·关联主义知识观的引入 | 第72-73页 |
| ·关联主义学习观的引入 | 第73页 |
| ·关联主义教学实践的引入 | 第73-76页 |
| ·课前预备知识积累(运用工具:RSS,博客,Wiki,E-mail) | 第74页 |
| ·课堂互动(运用工具:多媒体教学工具,即时投票系统) | 第74-75页 |
| ·课后巩固互动(运用工具:RSS,博客,Wiki,Tag,QQ) | 第75-76页 |
| ·小结 | 第76-78页 |
| 第6章 基于关联主义的教学互动实例设计—以研究生课程《教育经济学》为例 | 第78-86页 |
| ·课程简介 | 第78页 |
| ·基于关联主义的《教育经济学》教学互动改革 | 第78-85页 |
| ·课前预备知识积累 | 第78-81页 |
| ·课堂教学互动 | 第81-83页 |
| ·课后巩固互动 | 第83-85页 |
| ·小结 | 第85-86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9页 |
| ·主要观点总结 | 第86-87页 |
| ·关联主义:指引信息时代的学习 | 第86页 |
| ·cMOOC 和 Web 2.0 工具 | 第86-87页 |
| ·用关联主义的观点审视和改造高校教学互动 | 第87页 |
| ·研究的不足与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 第87-89页 |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87-88页 |
| ·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 第88-89页 |
| 附录 | 第89-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