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兴观群怨”诗教观的现代教育意义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一、绪论 | 第9-15页 |
| (一) 选题缘由 | 第9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2、实践意义 | 第10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四)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1、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 2、研究评述 | 第13-15页 |
| 二、孔子“兴观群怨”论的人文内涵 | 第15-18页 |
| (一) “兴观群怨”诗教观中“兴”的人文内涵 | 第15页 |
| (二) “兴观群怨”诗教观中“观”的人文内涵 | 第15-16页 |
| (三) “兴观群怨”诗教观中“群”的人文内涵 | 第16页 |
| (四) “兴观群怨”诗教观中“怨”的人文内涵 | 第16-18页 |
| 三、孔子的“兴观群怨”论在教育中的具体内涵 | 第18-26页 |
| (一) 教之“兴” | 第18-20页 |
| 1、教育意向性的内涵 | 第18页 |
| 2、如何唤起个体教育意向性 | 第18-20页 |
| (二) 教之“观” | 第20-23页 |
| 1、观察的内涵 | 第20-21页 |
| 2、教之“观”——在观察中体验 | 第21-23页 |
| (三) 教之“群” | 第23-25页 |
| 1、个体社会化的内涵 | 第23页 |
| 2、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 | 第23-25页 |
| (四) 教之“怨” | 第25-26页 |
| 1、《诗经》中的“怨” | 第25页 |
| 2、现代教育中的“怨” | 第25-26页 |
| 四、打造“兴观群怨”诗教课堂 | 第26-29页 |
| (一) “兴观群怨”诗教观的教学过程解读 | 第26页 |
| (二) “兴观群怨”诗教课堂的实际运用 | 第26-29页 |
| 1、兴:初读《桃花源记》,走进陶渊明 | 第26-27页 |
| 2、观:品读《桃花源记》,了解文章 | 第27页 |
| 3、群:分析文章,小组讨论问题 | 第27-28页 |
| 4、怨: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 第28-29页 |
| 五、孔子“兴观群怨”诗教观的现代教育意义 | 第29-35页 |
| (一) 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 第29-33页 |
| 1、培养人文精神 | 第29-30页 |
| 2. 提高审美情趣 | 第30-31页 |
| 3. 了解生活现实 | 第31-33页 |
| (二) 对教师发展的意义 | 第33页 |
| (三) 对学校教育的意义 | 第33-34页 |
| (四) 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 第34-35页 |
| 结语 | 第35-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附录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附件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