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二、音乐文献翻译及协奏曲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一) 国内音乐文献翻译的出版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 关于协奏曲方面的译著和论文 | 第11-13页 |
(三) 关于协奏曲的论述 | 第13-15页 |
三、论文的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论文的框架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协奏曲》的述评 | 第16-31页 |
一、《协奏曲》的概述 | 第16-21页 |
(一) 协奏曲的意义 | 第16页 |
(二) 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 | 第16-17页 |
(三) 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 | 第17-18页 |
(四) 贝多芬与协奏曲 | 第18页 |
(五) 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 | 第18-20页 |
(六) 二十世纪的协奏曲 | 第20-21页 |
二、《协奏曲》的主要特点 | 第21-24页 |
(一) 观点独到,学术含量高 | 第21-22页 |
(二) 体系完整,参考材料丰富 | 第22-23页 |
(三) 视野宏观,时代特征鲜明 | 第23页 |
(四) 旁征博引,客观且可信度强 | 第23-24页 |
三、作者的主要观点 | 第24-29页 |
(一) 对比作为协奏曲的主要特征始终贯穿其发展过程中 | 第24-25页 |
(二) 在音乐史中两个风格时期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 第25-26页 |
(三) 非音乐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协奏曲的发展 | 第26-28页 |
(四) 音乐意义的表达源于作品的内容和结构 | 第28-29页 |
四、《协奏曲》的不足之处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翻译中问题的思考 | 第31-41页 |
一、音乐文献翻译须与音乐本体知识相结合 | 第32-37页 |
(一) 音乐文献翻译须结合原文的谱例 | 第32-33页 |
(二) 音乐文献翻译须结合相关的音乐史知识 | 第33-34页 |
(三) 音乐文献翻译须结合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 | 第34-37页 |
二、音乐文献翻译须与非音乐领域知识相结合 | 第37-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一:《协奏曲》译文 | 第45-122页 |
前言 | 第48-49页 |
第一章 协奏曲的意义 | 第49-51页 |
第二章 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 | 第51-57页 |
一、科雷利 | 第51-52页 |
二、托雷利 | 第52页 |
三、维瓦尔第 | 第52-53页 |
四、亨德尔 | 第53页 |
五、巴赫 | 第53-57页 |
《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 | 第54-57页 |
第三章 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 | 第57-72页 |
一、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精神 | 第57-58页 |
二、洛可可时期 | 第58-72页 |
(一) 海顿 | 第59页 |
(二) 莫扎特 | 第59-72页 |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K.218 | 第61-64页 |
《bE大调钢琴协奏曲》,K.271 | 第64-66页 |
《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 | 第66-68页 |
《c小调钢琴协奏曲》,K.491 | 第68-72页 |
第四章 贝多芬与协奏曲 | 第72-81页 |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 | 第72-75页 |
《b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 | 第75-77页 |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 | 第77-81页 |
第五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 | 第81-109页 |
一、斯波尔、韦伯和柏辽兹 | 第81-82页 |
二、帕格尼尼和李斯特 | 第82-85页 |
《b 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 第84-85页 |
三、门德尔松 | 第85-88页 |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4 | 第86-88页 |
四、肖邦 | 第88-90页 |
《e小调钢琴协奏曲》,Op.11 | 第88-90页 |
五、舒曼 | 第90-92页 |
《a小调钢琴协奏曲》,Op.54 | 第90-92页 |
六、勃拉姆斯 | 第92-99页 |
《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 | 第93-95页 |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77 | 第95-99页 |
七、其他浪漫主义作曲家 | 第99-109页 |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 | 第100-102页 |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104 | 第102-105页 |
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Op.43 | 第105-109页 |
第六章 二十世纪的协奏曲 | 第109-120页 |
一、拉威尔 | 第109-111页 |
《G大调钢琴协奏曲》 | 第109-111页 |
二、巴托克 | 第111-113页 |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 第111-113页 |
三、勋伯格、贝尔格、斯特拉文斯基和欣德米勒 | 第113-114页 |
四、普罗科菲耶夫 | 第114-116页 |
《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 第115-116页 |
五、巴伯 | 第116-120页 |
《钢琴协奏曲》,Op.38 | 第117-120页 |
参考书目 | 第120-122页 |
附录二:《协奏曲》原文 | 第122-2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27-228页 |
致谢 | 第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