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一) 建构对学生文本理解的理论认识 | 第10页 |
| (二) 丰富学生理解文本的实践研究 | 第10-11页 |
|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1-17页 |
| (一) 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 (二) 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 四、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 (一) 理解与理解教育 | 第17-18页 |
| (二) 理解的心理机制 | 第18-19页 |
| (三) 理解与阅读 | 第19-20页 |
| (四) 理解与阅读教学 | 第20-22页 |
|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2页 |
| 六、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一) 文献法 | 第22页 |
| (二) 文本分析法 | 第22-23页 |
| (三) 案例分析法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理解及其价值 | 第24-34页 |
|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文本理解 | 第24-29页 |
| (一) 学生的文本理解内涵 | 第24-27页 |
| (二) 学生的文本理解结构 | 第27页 |
| (三) 学生的文本理解层次 | 第27-29页 |
| 二、文本理解是阅读教学发生的基础 | 第29-31页 |
| (一) 学生的文本理解是师生交往的基础 | 第29-30页 |
| (二) 学生的文本理解是阅读教学核心要素存在的基础 | 第30-31页 |
| 三、文本理解是阅读教学过程展开的媒介 | 第31-32页 |
| 四、文本理解是阅读教学的最终旨归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阅读教学中文本理解的发生与循环 | 第34-49页 |
| 一、文本理解发生的条件 | 第34-38页 |
| (一) 前理解——学生理解的起点与基础 | 第34-35页 |
| (二) 时问距离——学生与文本具有的共同条件 | 第35-36页 |
| (三) 文本的召唤结构——文本提供的条件 | 第36-38页 |
| 二、文本理解发生的途径——对话 | 第38-42页 |
| (一) 何为对话 | 第38-39页 |
| (二) 对话何以能成为理解发生的途径 | 第39-40页 |
| (三) 对话达成理解的过程——视域融合 | 第40-41页 |
| (四) 对话的实施方式 | 第41-42页 |
| 三、文本理解的尺度 | 第42-44页 |
| (一) 文本理解是否有“度” | 第42-43页 |
| (二) 文本理解的尺度是文本自己 | 第43-44页 |
| 四、文本理解的多重循环 | 第44-49页 |
| (一) 学生自身的理解循环 | 第45-46页 |
| (二) 文本理解的其他循环 | 第46-49页 |
| 第四章 促进学生文本理解的原则与策略 | 第49-59页 |
| 一、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教学原则 | 第49-54页 |
| (一) 效果历史原则——处于运动中的学生理解 | 第49-50页 |
| (二) 间距化原则 | 第50-52页 |
| (三) 质疑原则 | 第52-53页 |
| (四) 自我理解原则——阅读教学的目标指向 | 第53-54页 |
| 二、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教学策略 | 第54-59页 |
| (一) 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 | 第54-57页 |
| (二) 实施理解性学习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文本理解机制在教学中的凸显 | 第59-63页 |
| 一、前理解与时问间距的存在 | 第59页 |
| 二、对话中的倾听、接纳与博学的无知 | 第59-60页 |
| 三、文本理解中多重循环的体现 | 第60-61页 |
| 四、效果历史原则与问题性原则的彰显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