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 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一) 学习适应性 | 第9页 |
(二) 初中阶段教育 | 第9页 |
(三) 外来务工子女 | 第9-10页 |
(四) 学生组织 | 第10页 |
三、 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四、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第1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五、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第11-14页 |
(一)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的方法与实施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一、 关于学生组织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一) 学生组织所包括的内容及类型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 对学生组织功能的研究 | 第15-16页 |
(三) 对学生组织自身建设的研究 | 第16-17页 |
(四) 对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研究 | 第17-19页 |
二、 关于学习适应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9-26页 |
(一) 关于学习适应性概念的研究 | 第19页 |
(二) 关于学习适应性的功能研究 | 第19-20页 |
(三) 对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20-23页 |
(四) 关于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 第23-26页 |
第三章 外来务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现状 | 第26-33页 |
一、 外来务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现状的调查 | 第26-32页 |
(一) 调查的缘起和意义 | 第26-27页 |
(二) 调查的内容与实施 | 第27-28页 |
(三)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二、 提高外来务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的有益尝试——学生组织建设 | 第32-33页 |
第四章 通过学生组织建设提升外来务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的行动 | 第33-53页 |
一、 学生组织类型及特征 | 第33-34页 |
二、 学生组织建设过程 | 第34-53页 |
(一) 第一个行动循环:班级管理体制建设 | 第36-42页 |
(二) 第二个行动循环:班级活动机制建设 | 第42-46页 |
(三) 第三个行动循环:班级文化建设 | 第46-53页 |
第五章 增强外来务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的进一步思考 | 第53-64页 |
一、 培养外来务工子女学生自身的学习适应性 | 第54-56页 |
(一) 通过增强自我身份认同和培养学习动机和态度来增强学习心理适应性 | 第54-56页 |
(二) 通过培训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学习技术增强其学习行为适应性 | 第56页 |
二、 完善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学习环境 | 第56-62页 |
(一) 社会应该重视外来务工子女学生 | 第56-57页 |
(二) 学校应该给予外来务工子女更多的关爱 | 第57-62页 |
三、 利用班级文化使他们的行为融入班级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件一:《卢湾区中小学教育过程公平现状调查》(学生卷) | 第67-70页 |
附件二:比乐中学学生学习适应性、主动性调查问卷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