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君子观与企业家品格塑造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导论 | 第12-20页 |
第一章 懦家君子观的内涵 | 第20-39页 |
一、君子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一) 君子概念的演进 | 第20-21页 |
(二) 儒家君子人格的可塑性 | 第21-22页 |
二、君子的内在品质 | 第22-30页 |
(一) 志于道 | 第22-24页 |
(二) 据于德 | 第24-25页 |
(三) 依于仁 | 第25-28页 |
(四) 游于艺 | 第28-29页 |
(五) 立于诚 | 第29-30页 |
三、君子人格的外在表现 | 第30-39页 |
(一) 自强厚德 | 第30-32页 |
(二) 尚礼守信 | 第32-33页 |
(三) 重义轻利 | 第33-34页 |
(四) 知勇兼备 | 第34-36页 |
(五) 成己达人 | 第36-39页 |
第二章 企业家品格与企业发展关系探析 | 第39-46页 |
一、企业家品格与企业家精神辨异 | 第39-41页 |
(一) 企业家精神理论基础 | 第39-40页 |
(二) 企业家精神研究的缺陷 | 第40-41页 |
(三) 企业家品格的内涵 | 第41页 |
二、企业家品格与企业发展关系 | 第41-42页 |
三、当今企业家品格存在的问题 | 第42-46页 |
(一) 信仰缺失 | 第42-43页 |
(二) 价值观多元化 | 第43-44页 |
(三) 道德感减弱 | 第44页 |
(四) 生态环境意识淡薄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儒家君子观指导下的企业家品格塑造 | 第46-55页 |
一、企业家自身方面 | 第46-48页 |
(一) 更高的志趣和道德追求 | 第46-47页 |
(二) 儒家君子观与企业家精神 | 第47-48页 |
(三) 优良的管理素质和技能 | 第48页 |
二、与员工及合作伙伴的关系 | 第48-51页 |
(一) 知人善任 立己达人 | 第48-49页 |
(二) 精诚合作 谨慎交友 | 第49-50页 |
(三) 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 | 第50-51页 |
三、与社会的关系 | 第51-53页 |
(一) 守法遵规经营 | 第51页 |
(二) 注重生态文明 | 第51-52页 |
(三) 承担社会责任 | 第52-53页 |
四、儒家君子观与企业家品格塑造的理论模型 | 第53-55页 |
第四章 企业家品格塑造机制探究 | 第55-59页 |
一、企业家品格塑造的内在驱动 | 第55-56页 |
(一) 保持品格塑造的强烈愿望 | 第55页 |
(二) 持续的学习 | 第55页 |
(三) 良好的心理素质 | 第55-56页 |
二、企业家品格塑造的社会保障机制 | 第56-57页 |
(一) 政府引导和舆论氛围 | 第56页 |
(二) 企业家培训机制 | 第56-57页 |
(三) 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 第57页 |
三、企业家品格测评机制 | 第57-59页 |
(一) 企业家职业准入机制 | 第57-58页 |
(二) 决策可行性和成果论证 | 第58页 |
(三) 企业家品格考核体系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9-66页 |
一、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 第59-63页 |
(一) 儒家思想与东亚企业管理 | 第59-61页 |
(二)方太集团的儒家文化管理模式 | 第61-63页 |
二、儒家思想与中国管理的结合 | 第63-64页 |
三、管理回归自我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