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初中化学学困生群体教育干预的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义务教育与新课程改革 | 第10页 |
·化学学科的重要地位 | 第10页 |
·初中阶段的学习和教育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意义 | 第10-11页 |
·初中教育在青少年能力发展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 第10-11页 |
·初中教育对青少年知识的增长的奠基作用 | 第11页 |
·初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 第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国内外学困生的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学困生”的来历 | 第13-14页 |
·已有研究成果、现状及趋势 | 第14-18页 |
·国外研究成果及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成果及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乡镇初中化学学困生的界定 | 第18-23页 |
·学困生的界定依据和步骤 | 第18-19页 |
·化学学困生的确定过程 | 第19-23页 |
·问卷调查 | 第19-20页 |
·学生进初三的成绩 | 第20页 |
·学生课堂表现 | 第20页 |
·学生作业情况 | 第20页 |
·实验能力考查 | 第20-21页 |
·教师访谈 | 第21页 |
·研究对象的确立 | 第21-23页 |
第三章 乡镇初中化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23-38页 |
·调查问卷和访谈 | 第23-24页 |
·内因分析 | 第24-34页 |
·学习习惯 | 第24-28页 |
·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 第24-26页 |
·认知方式的缺陷 | 第26-28页 |
·学习目的和动机 | 第28-29页 |
·心理因素 | 第29-30页 |
·知识基础 | 第30-34页 |
·外因分析 | 第34-38页 |
·初三学习特点与学生适应能力的矛盾 | 第34-35页 |
·初中化学教材的编排与学生认知方式的矛盾 | 第35-36页 |
·评价机制的缺陷与初三化学启蒙教育的矛盾 | 第36-37页 |
·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化学学困生的整体教育干预 | 第38-44页 |
·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 第38-40页 |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 第38页 |
·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 | 第38-39页 |
·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 第39-40页 |
·注重学生的心理辅导 | 第40-41页 |
·统一要求,坚持原则,锻炼学生意志力 | 第40页 |
·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 第40-41页 |
·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 第41-44页 |
·充分利用家长会 | 第42页 |
·加强家校联系 | 第42-43页 |
·家访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化学学困生的分类教育干预 | 第44-56页 |
·分类型干预 | 第45-56页 |
·暂时较差型 | 第45-47页 |
·偏科型 | 第47-48页 |
·能力不足型 | 第48-51页 |
·动力不足型 | 第51-53页 |
·整体困难型 | 第53-56页 |
第六章 干预结果的分析 | 第56-62页 |
·结果分析 | 第56-62页 |
·学生成绩 | 第56-62页 |
·考试成绩分析评价 | 第56-60页 |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 第60-62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页 |
·反思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70页 |
附录1:调查问卷一 | 第66-67页 |
附录2:调查问卷二 | 第67-68页 |
附录3:园区七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 第68-69页 |
附录4:实验班级测试成绩 | 第69-70页 |
读硕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70-71页 |
后记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