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四、研究目的 | 第14页 |
五、资料来源 | 第14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润腔的界定 | 第15-16页 |
(一)“润腔”词源考 | 第15页 |
(二) 润腔的界定 | 第15-16页 |
(三) 科尔沁民歌的润腔 | 第16页 |
二、科尔沁民歌历史及音乐风格的形成 | 第16-20页 |
(一) 科尔沁及科尔沁民歌发展史 | 第16-19页 |
1、“科尔沁”、科尔沁部落的形成及科尔沁民歌的启蒙 | 第16-17页 |
2、嫩科尔沁十旗及科尔沁民歌发展 | 第17-18页 |
3、清朝、近现代科尔沁及科尔沁短调民歌大发展 | 第18页 |
4、现代科尔沁草原及短调民歌 | 第18-19页 |
(二) 科尔沁民歌演唱风格的形成 | 第19-20页 |
1、科尔沁长调民歌艺术演唱风格的形成 | 第19页 |
2、科尔沁短调民歌艺术演唱风格的形成 | 第19-20页 |
三、科尔沁民歌润腔的基本因素 | 第20-27页 |
(一) 科尔沁民歌润腔的文化因素 | 第20-23页 |
1、科尔沁地域文化——科尔沁民歌润腔的文化基础 | 第20页 |
2 、科尔沁方言——科尔沁民歌润腔的基点 | 第20-23页 |
(二) 科尔沁民歌润腔的审美 | 第23-24页 |
1、科尔沁人民音乐审美心理发生的自然条件 | 第23页 |
2、科尔沁人民音乐审美心理发生的社会条件 | 第23-24页 |
(三) 科尔沁民歌润腔的技巧因素 | 第24-26页 |
1、科尔沁民歌润腔心呼吸基础 | 第24-25页 |
2、科尔沁民歌润腔心共鸣基础 | 第25页 |
3、科尔沁民族中丰富的连腔特色 | 第25-26页 |
(四) 科尔沁民歌润腔的功能 | 第26-27页 |
1、表情功能 | 第26页 |
2、增强韵味功能 | 第26页 |
3、正字功能 | 第26-27页 |
四、科尔沁长调民歌的润腔 | 第27-41页 |
(一) 长调民歌及科尔沁长调民歌 | 第27-28页 |
1、长调民歌 | 第27页 |
2、科尔沁长调民歌 | 第27-28页 |
(二) 科尔沁长调民歌润腔技法 | 第28-35页 |
1、节奏润腔技法 | 第28-32页 |
2、音色变化润腔 | 第32-33页 |
3、声腔装饰性润腔 | 第33-35页 |
4、衬字、衬词、衬句润腔 | 第35页 |
(三) 科尔沁长调民歌润腔技法个案分析 | 第35-41页 |
1、科尔沁长调民歌《苯彬席里》润腔技法分析 | 第36-38页 |
2、科尔沁长调民歌《鸿雁》润腔技法分析 | 第38-39页 |
3、科尔沁长调民歌《朱色列》润腔技法分析 | 第39-41页 |
五、科尔沁短调民歌的润腔 | 第41-52页 |
(一) 短调民歌及科尔沁短调民歌 | 第41-42页 |
1、短调民歌 | 第41页 |
2、科尔沁短调民歌 | 第41-42页 |
(二) 科尔沁短调民歌的润腔技法 | 第42-45页 |
1、装饰性润腔 | 第42-45页 |
2、个性化润腔 | 第45页 |
(三) 科尔沁短调民歌润腔技法个案分析 | 第45-52页 |
1、科尔沁短调民歌《诺恩吉雅》润腔技法分析 | 第46-47页 |
2、科尔沁短调民歌《丁香》润腔技法分析 | 第47-48页 |
3、科尔沁短调民歌《金珠尔》润腔技法分析 | 第48-49页 |
4、科尔沁短调民歌《冬格尔大喇嘛》润腔技法分析 | 第49-50页 |
5、科尔沁短调民歌《韩德尔玛》润腔技法分析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几点说明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