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第一节 选题对象、目的和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藏缅语宾语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一、单一语言宾语研究概述 | 第14-17页 |
二、跨语言宾语比较研究概述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说明 | 第18-2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语料说明 | 第19-20页 |
第四节 创新点、难点及不足 | 第20-22页 |
一、创新点 | 第20页 |
二、难点 | 第20-21页 |
三、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藏缅语的宾格助词 | 第22-69页 |
第一节 概念及语料判定 | 第22-24页 |
一、术语名称的分歧和确定 | 第22-23页 |
二、宾格助词的筛选与判定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宾格助词的共时特征 | 第24-30页 |
一、宾格助词的共时分布 | 第24页 |
二、宾格助词的语音特点 | 第24-26页 |
三、宾格助词的数量类别 | 第26-30页 |
第三节 宾格助词的语序共性 | 第30-34页 |
一、宾格助词与联系项 | 第30页 |
二、宾格助词的语序共性 | 第30-34页 |
第四节 宾格助词的来源及演变迹象 | 第34-38页 |
一、宾格助词同源关系的比较 | 第34-35页 |
二、宾格助词的来源 | 第35-37页 |
三、宾格助词的演变迹象 | 第37-38页 |
第五节 宾格助词的语义句法功能 | 第38-53页 |
一、宾格助词与生命度的关系 | 第39-45页 |
二、宾格助词与定指度的关系 | 第45-48页 |
三、宾格助词与无生性宾语的关系 | 第48-53页 |
第六节 宾格助词的多功能性 | 第53-69页 |
一、宾格助词兼做状语助词 | 第53-59页 |
二、宾格助词兼做定语助词 | 第59-60页 |
三、宾格助词兼做补语助词 | 第60-61页 |
四、小结 | 第61-69页 |
第三章 藏缅语动词的形态变化和句尾词 | 第69-93页 |
第一节 动词的形态变化标记宾语 | 第69-77页 |
一、动词形态变化与宾语人称、数的一致关系 | 第69-74页 |
二、动词形态变化与主语人称、数的一致关系 | 第74-76页 |
三、动词形态变化的本质属性和特点 | 第76-77页 |
第二节 动词的声调屈折与宾语 | 第77-82页 |
一、动词声调屈折变化的属性分析 | 第78-82页 |
二、彝语区分主宾语的句法手段 | 第82页 |
第三节 句尾词标记宾语 | 第82-91页 |
一、句尾词同时指示主语和宾语的人称、数 | 第83-85页 |
二、句尾词只指示主语的人称 | 第85-90页 |
三、句尾词的特点 | 第90-91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91-93页 |
第四章 藏缅语人称代词和名词的宾格形式 | 第93-105页 |
第一节 人称代词宾格的句法表现形式 | 第93-101页 |
一、声调屈折区分人称代词主宾格 | 第93-97页 |
二、声调和元音屈折区分人称代词主宾格 | 第97-99页 |
三、元音和辅音屈折区分人称代词主宾格 | 第99-100页 |
四、人称代词领格形式加宾格助词区分主宾格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名词宾格的句法表现形式 | 第101-102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02-105页 |
第五章 藏缅语宾语的语序 | 第105-115页 |
第一节 藏缅语的基本语序 | 第106-107页 |
一、SVO语序 | 第106-107页 |
二、SVO语序 | 第107页 |
第二节 宾语语序的灵活性 | 第107-113页 |
一、SVO语序 | 第108-111页 |
二、OSV语序 | 第111-112页 |
三、OVS语序 | 第112-113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类型学视野下的藏缅语宾语 | 第115-119页 |
一、宾语句法标记的共时分布与历时演变受语言类型的制约 | 第115-117页 |
二、宾语句法标记受生命度的制约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附录一 汉语宾语研究综述 | 第125-133页 |
附录二 藏缅语宾语例句择选 | 第133-1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1-152页 |
作者声明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