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绪论 | 第8-11页 |
| 第一章 早期分立的两种电子音乐的流派 | 第11-19页 |
| ·电子音乐产生的前提 | 第11-14页 |
| ·西方现代音乐词汇的进化 | 第11-12页 |
| ·电子音乐的必要科技准备 | 第12-14页 |
| ·法国具体音乐的基本途径 | 第14-16页 |
| ·具体音乐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音乐实践 | 第14-15页 |
| ·法国具体音乐的基本技术手段 | 第15-16页 |
| ·德国的合成电子音乐的基本途径 | 第16-18页 |
| ·合成电子音乐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音乐创作实践 | 第16-17页 |
| ·德国合成电子音乐的基本技术手段 | 第17-18页 |
| ·小结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两部不同流派的典型作品分析 | 第19-33页 |
| ·吕克·费拉利《几乎没有》音乐分析 | 第19-26页 |
| ·关于作曲家及其作品简介 | 第19-20页 |
| ·音响材料分析 | 第20-21页 |
| ·声音细节与技术分析 | 第21-25页 |
| ·作品结构分析 | 第25-26页 |
| ·小结 | 第26页 |
| ·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练习曲Ⅱ》(1954)音乐分析 | 第26-33页 |
| ·关于作曲家及其作品简介 | 第26-27页 |
| ·作品结构分析 | 第27页 |
| ·音响材料分析 | 第27-29页 |
| ·声音细节与技术分析 | 第29-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两种电子音乐流派的殊途与同归 | 第33-46页 |
| ·两种电子音乐流派的殊途 | 第33-35页 |
| ·基本思维模式的不同 | 第33页 |
| ·审美角度的不同 | 第33-34页 |
| ·音乐理念的不同 | 第34-35页 |
| ·两种电子音乐流派的同归 | 第35-36页 |
| ·技术平台的统一 | 第35页 |
| ·传播媒介的改变 | 第35-36页 |
| ·音乐终极表达的趋同 | 第36页 |
| ·两种流派在中国电子音乐创作中的合璧与变形 | 第36-46页 |
| ·关于作曲家及其作品简介 | 第37-38页 |
| ·音响材料分析 | 第38页 |
| ·声音细节与技术分析 | 第38-43页 |
| ·作品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 ·创作理念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