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5-7页 |
第二章 明确概念——阅读、语文性阅读和语文阅读教学 | 第7-20页 |
第一节 阅读与语文性阅读 | 第9-12页 |
一、阅读的一般理解 | 第9-10页 |
二、语文性阅读 | 第10页 |
三、阅读与语文性阅读的相互关系 | 第10-12页 |
第二节 阅读与阅读教学 | 第12-20页 |
一、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 | 第12-14页 |
二、阅读与阅读教学的联系 | 第14-15页 |
三、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相互关系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 第15-20页 |
第三章 理清关系——文本、作者和读者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走向 | 第20-32页 |
第一节 文本、作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相互关系 | 第21-23页 |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文本为教学的立足点 | 第23-30页 |
一、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对象 | 第23-24页 |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依托于文本 | 第24-25页 |
三、文本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为读者获取信息提供了保障 | 第25-26页 |
四、获取文本信息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 第26-27页 |
五、正确客观地理解文本意义是创造性阅读的根基 | 第27-30页 |
第三节 语文阅读教学同时要关注作者、要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出发点 | 第30-32页 |
一、创作意图是保持读解确定性和客观性的一个标准 | 第30-31页 |
二、对作者的关注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 第31页 |
三、学生的“前理解”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点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教师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32-34页 |
第一节 教师是学生阅读行为的“范化”者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引导者 | 第33页 |
第三节 教师是课外阅读的辅助者 | 第33-34页 |
注释 | 第34页 |
参考书目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