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 芦荟化学成分和生物功能的研究 | 第11-17页 |
1.1 芦荟化学成分 | 第11-13页 |
1.2 芦荟生物功能 | 第13-17页 |
2 芦荟产品开发 | 第17-18页 |
2.1 保健食品 | 第17-18页 |
2.2 芦荟化妆品 | 第18页 |
3 开发前景 | 第18-20页 |
第一章 中华芦荟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第20-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1.1 材料 | 第20-21页 |
1.2 方法 | 第21-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2.1 中华芦荟基本成分分析 | 第22-23页 |
2.2 中华芦荟特征性化合物分析 | 第23-24页 |
2.3 中华芦荟营养成分分析 | 第24-26页 |
3 讨论 | 第26-28页 |
3.1 芦荟中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6页 |
3.2 芦荟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及分布 | 第26-27页 |
3.3 中华芦荟的加工适性 | 第27-28页 |
第二章 芦荟凝胶原汁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28-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1.1 材料 | 第29页 |
1.2 方法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8页 |
2.1 芦荟凝胶原汁特性 | 第30-31页 |
2.2 不同提取方式的比较 | 第31-38页 |
2.2.1 酶法提取芦荟凝胶原汁最佳工艺条件确定 | 第31-34页 |
2.2.2 不同提取方式对出汁率的影响 | 第34页 |
2.2.3 不同提取方式对凝胶原汁粘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2.2.4 不同提取方式对凝胶原汁透光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2.2.5 不同提取方式对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36-38页 |
3 讨论 | 第38-40页 |
3.1 芦荟凝胶原汁提取方式的选择 | 第38页 |
3.2 果胶酶对芦荟凝胶原汁出汁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 果胶酶对芦荟凝胶原脂多糖的影响 | 第39-40页 |
第三章 芦荟凝胶原汁稳定性的研究 | 第40-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1.1 材料 | 第41页 |
1.2 方法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2.1 不同处理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2.2 杀菌处理对芦荟凝胶原汁稳定性的影响 | 第42-46页 |
2.2.1 保存过程中感官质量的变化 | 第42页 |
2.2.2 酶法提取芦荟凝胶原汁保存过程中粘度变化 | 第42-43页 |
2.2.3 热榨法提取芦荟凝胶原汁保存过程中粘度变化 | 第43页 |
2.2.4 保存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 第43-46页 |
3 讨论 | 第46-48页 |
3.1 芦荟凝胶原汁稳定化工艺的选择 | 第46-47页 |
3.2 添加剂对芦荟凝胶原汁稳定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芦荟凝胶原汁的功能评价 | 第48-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1.1 材料 | 第48-49页 |
1.2 方法 | 第49-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2.1 芦荟凝胶原汁经优选工艺处理前后紫外吸收分析 | 第50-51页 |
2.2 芦荟凝胶原汁和芦荟多糖功效 | 第51-53页 |
2.2.1 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 第51页 |
2.2.2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2.2.3 对小鼠T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 第52页 |
2.2.4 对小鼠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3.1 经优选工艺处理的芦荟凝胶原汁构效评价 | 第53页 |
3.2 两种不同形态多糖功效性比较 | 第53-54页 |
3.3 芦荟凝胶原汁与芦荟多糖提取物功效性比较 | 第54-55页 |
全文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