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车上交通安全与防护设施论文

汽车乘员碰撞损伤防护及智能型安全气囊关键要素研究

内容提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4页
第2章 碰撞事故中的损伤流行病学第14-29页
 2.1 损伤监测系统与事故数据分析第14-17页
 2.2 损伤评估标准和体系第17-20页
 2.3 碰撞强度参数ΔV和EES第20-21页
 2.4 前碰撞事故分析及安全气囊对乘员的防护效果第21-29页
第3章 损伤生物力学第29-35页
 3.1 穿透性损伤和无穿透损伤第29-30页
 3.2 头部损伤耐受度第30-31页
 3.3 胸部损伤耐受度第31-33页
 3.4 颈部损伤耐受度第33-35页
第4章 安全气囊导致的损伤第35-48页
 4.1 气囊损伤事故第35-36页
 4.2 气囊损伤事故分析第36-43页
 4.3 安全气囊的工作过程和气囊损伤产生的原因第43-44页
 4.4 安全气囊损伤与相关汽车安全法规的修订第44-48页
第5章 安全气囊防护研究方法与模型第48-55页
 5.1 实验和计算机仿真研究方法第48-49页
 5.2 生物力学模型第49-50页
 5.3 机械模型第50-53页
 5.4 计算机仿真模型第53-55页
第6章 安全气囊相关的实验研究技术第55-69页
 6.1 安全气囊系统的整车和台车碰撞试验第55-63页
 6.2 多次充气安全气囊试验第63-69页
第7章 安全气囊计算机仿真及其应用研究第69-86页
 7.1 安全气囊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和理论基础第69-74页
  7.1.1 仿真研究方法第69页
  7.1.2 仿真理论基础第69-73页
  7.1.3 安全气囊的气体热力学基础第73-74页
 7.2 安全气囊仿真模型的建立第74-80页
  7.2.1 气袋模型第74-76页
  7.2.2 气体发生器模型第76-77页
  7.2.3 安全气囊防护研究的人体数学模型第77-80页
 7.3 安全气囊仿真模型的验证第80-81页
 7.4 安全气囊仿真研究的动态和趋势第81-86页
第8章 安全气囊防护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第86-97页
 8.1 碰撞试验结果第86-91页
 8.2 安全气囊模型第91-93页
 8.3 汽车驾驶舱和转向器模型第93-94页
 8.4 假人模型第94-95页
 8.5 模型的接触定义第95-96页
 8.6 仿真计算的条件和有关参数第96-97页
第9章 数学模型的验证与仿真运算第97-109页
 9.1 仿真基本模型的修正与验证分析第97-98页
 9.2 扩展参数仿真运算及其结果第98-105页
 9.3 仿真结果的台车碰撞试验验证第105-109页
第10章 智能型安全气囊关键参数分析第109-128页
 10.1 综合损伤评价公式第110-113页
 10.2 人体损伤响应对气囊关键参数的敏感度分析第113-120页
  10.2.1 HIC的敏感度第113-114页
  10.2.2 颈部损伤参数的敏感度第114-116页
  10.2.3 胸部损伤参数的敏感度第116-120页
 10.3 选择变量参数分析第120-123页
 10.4 仿真模型差异带来的影响分析第123-126页
  10.4.1 两种气囊模型及其仿真结果比较第124-125页
  10.4.2 模型影响分析第125-126页
 10.5 相关研究结果的比较第126-127页
 10.6 安全气囊关键参数的控制实现第127-128页
第11章 人体MB特征模型研究初探第128-134页
第12章 全文总结第134-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附录1: 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137-138页
附录2: 在读博士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和发表的著作、论文第138-140页
附录3: 论文中常用英文缩写索引第140-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车前碰撞安全性的试验与仿真技术研究
下一篇:有机薄膜发光的研究及多孔硅发光的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