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公司及产品简介 | 第11页 |
·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 第11-13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六西格玛管理简介 | 第14-31页 |
·六西格玛管理的发展历程 | 第14-16页 |
·质量概念的演进和质量管理的发展 | 第14-15页 |
·六西格玛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 第15-16页 |
·六西格玛的概念和作用 | 第16-20页 |
·六西格玛的概念 | 第16-18页 |
·六西格玛管理的作用 | 第18-20页 |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论 | 第20-23页 |
·六西格玛改进 | 第20-21页 |
·六西格玛设计 | 第21-22页 |
·精益六西格玛 | 第22-23页 |
·六西格玛管理的组织和职责 | 第23-26页 |
·六西格玛管理的组织结构 | 第23-24页 |
·六西格玛的执行领导、倡导者、大黑带、黑带与绿带的职责 | 第24-26页 |
·六西格玛项目的管理 | 第26-31页 |
·六西格玛项目选择 | 第26-28页 |
·六西格玛项目立项表和计划 | 第28-29页 |
·六西格玛项目监控 | 第29-30页 |
·六西格玛项目总结与成果评审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六西格玛项目实践 | 第31-63页 |
·项目概况 | 第31-33页 |
·项目背景 | 第31页 |
·主要改善指标及其目标 | 第31页 |
·主要方法 | 第31-32页 |
·项目主要发现 | 第32页 |
·主要改进内容及推荐方案的固化文件名称 | 第32页 |
·项目推进计划及实绩 | 第32-33页 |
·定义阶段 | 第33-38页 |
·确定改进机会 | 第33-36页 |
·关键客户要求和关键业务要求 | 第36页 |
·记录和分析流程 | 第36-37页 |
·团队组成及会议沟通计划 | 第37-38页 |
·定义阶段小结 | 第38页 |
·测量阶段 | 第38-46页 |
·确定测量对象 | 第38页 |
·IPO指标初步分析 | 第38-40页 |
·制订数据收集计划 | 第40页 |
·测量系统分析 | 第40-45页 |
·流程稳定性分析 | 第45-46页 |
·项目流程的sigma水平测量 | 第46页 |
·测量阶段小结 | 第46页 |
·分析阶段 | 第46-54页 |
·流程分层和分析 | 第46-49页 |
·识别潜在根本原因 | 第49-50页 |
·验证根本原因 | 第50-54页 |
·分析阶段小结 | 第54页 |
·改进阶段 | 第54-58页 |
·产生改进方案 | 第54-55页 |
·评估和选择改进方案 | 第55-57页 |
·细化解决方案 | 第57-58页 |
·改进阶段小结 | 第58页 |
·控制阶段(control) | 第58-61页 |
·制订行动计划 | 第58页 |
·培训计划及执行情况 | 第58页 |
·固化措施 | 第58-59页 |
·指标改进情况 | 第59-60页 |
·改进前、后过程能力对比 | 第60页 |
·项目成果移交 | 第60-61页 |
·控制阶段小结 | 第61页 |
·项目结题 | 第61-63页 |
·项目经济效益 | 第61-62页 |
·项目评审及验收 | 第62-63页 |
第四章 推进六西格玛管理的体会 | 第63-69页 |
·企业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要点 | 第63-64页 |
·以项目为载体 | 第63页 |
·以数据和数理统计技术为基础 | 第63页 |
·以科学的工作程序为模式 | 第63页 |
·以零缺陷和卓越的质量为追求目标 | 第63-64页 |
·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 | 第64页 |
·以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 | 第64页 |
·目前企业推行六西格玛管理存在的弱项 | 第64-66页 |
·缺少管理机构和高层领导的推动或拉动 | 第64-65页 |
·人员培训未以实施项目为依据 | 第65页 |
·项目的选择与实施不协调 | 第65-66页 |
·激励机制健全或有点偏差 | 第66页 |
·缺乏财务支持和科学的财务评估 | 第66页 |
·企业推行六西格玛管理获得成功的关键点 | 第66-69页 |
·培训领导 | 第67页 |
·培养骨干 | 第67-68页 |
·重视过程 | 第68页 |
·把握机会 | 第68-69页 |
结束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