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引言第13-14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4-36页
 1 网络交往与网络社会支持第14-19页
   ·网络交往第14-16页
   ·网络社会支持实现的可能性及其特点第16-19页
 2 网络社会支持的定义与测量第19-26页
   ·网络社会支持的定义第19-23页
   ·网络社会支持的测量第23-26页
 3 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第26-36页
   ·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第26-28页
   ·网络使用研究中相关模型引发的思考第28-31页
   ·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中中介变量的探讨第31-32页
   ·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中调节变量的探讨第32-35页
   ·青少年互联网使用者心理健康变量的探讨第35-36页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第36-43页
 1 问题的提出第36-39页
   ·已有研究的不足第36-37页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第37-39页
 2 理论与实践意义第39页
   ·理论意义第39页
   ·实践意义第39页
 3 研究的总体设计第39-41页
   ·主要概念的界定第39-40页
   ·总体研究假设第40-41页
 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41-43页
   ·研究方法第41-42页
   ·研究对象第42页
   ·总体思路第42-43页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第43-103页
 研究一 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的编制第43-57页
  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43页
   ·研究目的第43页
   ·研究假设第43页
  2 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的项目编制过程第43-46页
   ·项目的收集与整理第43-46页
   ·初测项目的编制与筛选第46页
  3 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问卷的形成第46-51页
   ·研究目的第46页
   ·第一次测试与项目的修订第46-49页
   ·第二次试测与问卷形成第49-51页
  4 验证性因素分析与结构效度第51-55页
   ·研究目的第51-52页
   ·研究方法第52页
   ·测试结果与分析第52-55页
  5 讨论第55-56页
   ·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的心理结构第55页
   ·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的信度与效度第55-56页
  6 小结第56-57页
 研究二 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现状分析第57-70页
  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57页
   ·研究目的第57页
   ·研究假设第57页
  2 研究方法第57页
   ·被试第57页
   ·测量工具第57页
   ·施测过程第57页
   ·数据处理第5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7-68页
   ·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的总体特点第57-58页
   ·不同学校类型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的差异比较第58-68页
  4 讨论第68-69页
   ·网络社会支持的总体特点第68页
   ·不同学校类型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的差异第68-69页
  5 小结第69-70页
 研究三 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第70-85页
  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70页
   ·研究目的第70页
   ·研究假设第70页
  2 研究方法第70-75页
   ·被试第70-71页
   ·测量工具第71-74页
   ·施测过程第74-75页
   ·数据处理第7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5-82页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第75-77页
   ·高、低网络使用组初始中介模型的建立第77页
   ·多组比较基准模型的建立第77-79页
   ·高、低网络使用组中介作用模型比较第79-82页
  4 讨论第82-84页
  5 小结第84-85页
 研究四 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现实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的调节作用第85-103页
  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85页
   ·研究目的第85页
   ·研究假设第85页
  2 研究方法第85-87页
   ·被试第85-86页
   ·测量工具第86页
   ·施测过程第86-87页
   ·数据处理第8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87-98页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第87-89页
   ·高、低网络使用组中现实社会支持在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第89-94页
   ·高、低网络使用组中自我同一性在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第94-98页
  4 讨论第98-102页
   ·高、低网络使用组现实社会支持在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第98-100页
     ·高使用组现实社会支持在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第98-100页
     ·低使用组现实社会支持在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第100页
     ·高、低使用组现实社会支持在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中调节作用的比较第100页
   ·高、低网络使用组自我同一性在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第100-102页
     ·高使用组自我同一性在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第100-101页
     ·高、低使用组自我同一性在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中调节作用的比较第101-102页
  5 小结第102-103页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第103-113页
 1 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的结构第103-104页
 2 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第104-108页
   ·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第104-106页
   ·现实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的调节作用第106-108页
 3 研究结果对教育实践的启示第108-110页
   ·学校教育方面第109页
   ·家庭教育方面第109页
   ·青少年自我教育方面第109-110页
 4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第110-111页
   ·研究的创新点第110-111页
   ·研究中的不足第111页
 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11-113页
   ·研究工具的开发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第111-112页
   ·网络社会支持的形成、发展及作用机制第112页
   ·网络与现实生活结合中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第112-113页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2页
附录1 博士论文调查问卷第122-129页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9-130页
后记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效率与公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冲突与协调
下一篇:教育多元筹资问题研究--兼论第三部门在教育筹资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