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关于研究性学习 | 第9-15页 |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 第9-11页 |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及其特点 | 第9-10页 |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及其特点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过程 | 第11-13页 |
一、起源于古代 | 第11-12页 |
二、发展于近现代 | 第12-13页 |
三、兴起于当代 | 第13页 |
第三节 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依据 | 第15-19页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第15-18页 |
一、人本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心理学基础 | 第15-17页 |
二、新知识观的现代课程论基础 | 第17-18页 |
三、素质教育的教学论基础 | 第18页 |
第二节 实践依据 | 第18-19页 |
一、国外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 第18-19页 |
二、全国各地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功经验 | 第19页 |
第三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 第19-27页 |
第一节 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第二节 高中生更利于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 第21-27页 |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 | 第21-23页 |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影响 | 第23-27页 |
第四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界定与特点 | 第27-30页 |
第一节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 第27-29页 |
一、研究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 第27-28页 |
二、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 | 第28页 |
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 第28-29页 |
第二节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 第29-30页 |
一、开放性 | 第29页 |
二、实践性 | 第29页 |
三、自主性 | 第29-30页 |
四、协作性 | 第30页 |
第五章 新课程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 第30-48页 |
第一节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 第30-31页 |
一、新课程目标与传统课程目标的比较 | 第30-31页 |
二、新课程目标使高中语文开展研究性学习成为必然 | 第31页 |
第二节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 第31-42页 |
一、重视实施前的准备阶段 | 第31-33页 |
二、研究分阶段开展,注重过程与方法 | 第33-38页 |
三、研究过程中贯穿教师指导 | 第38-40页 |
五、研究过程中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 第40-42页 |
第三节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 第42-48页 |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意义 | 第42-43页 |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 | 第43-45页 |
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 | 第45-46页 |
四、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 | 第46-48页 |
第六章 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反思 | 第48-56页 |
第一节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存在的误区 | 第48-52页 |
误区一:完全研究,研究唯一 | 第48-49页 |
误区二:研究模式化 | 第49-50页 |
误区三:严格控制研究过程 | 第50页 |
误区四:对组间交流重视不足 | 第50-51页 |
误区五:偏颇研究,轻视知识 | 第51-52页 |
第二节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注意点 | 第52-54页 |
一、一般与特殊的统一 | 第52页 |
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第52-53页 |
三、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统一 | 第53页 |
四、个体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研究的统一 | 第53页 |
五、教师的指导与学生主动学习的统一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对高中“研究性学习”有关问题的思考 | 第54-56页 |
一、提问式教学是研究性学习吗 | 第54页 |
二、帮助学生成为“研究”的主人 | 第54页 |
三、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 第54-55页 |
四、为什么要重视学生已有经验 | 第55-56页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注释 | 第57-5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后记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