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的浮出 | 第7页 |
·新课程理念给高中化学带来的转变 | 第7-8页 |
·“减负增效”的时代要求 | 第8-9页 |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3-22页 |
·概念综述 | 第13-16页 |
·教学策略和有效教学的含义 | 第13-15页 |
·有效教学的内容 | 第15页 |
·有效教学的标准 | 第15-16页 |
·有效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第16-17页 |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7-19页 |
·传播理论 | 第19页 |
·加涅的学习理论 | 第19-22页 |
第三章 有效教学策略对象分析 | 第22-29页 |
·实验的缘起 | 第22页 |
·我校高中学生情况分析及相应对策 | 第22-26页 |
·学生综合素质分析 | 第22-25页 |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分析 | 第25-26页 |
·苏教版必修教材分析 | 第26-29页 |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材的特点 | 第26-27页 |
·苏教版必修教材《化学1》、《化学2》结构体系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有效教学策略理论探索研究 | 第29-60页 |
·动机激发策略 | 第29-38页 |
·创设问题情境策略 | 第30-35页 |
·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 第35页 |
·设置认知失调 | 第35-36页 |
·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 第36-37页 |
·运用强化理论,正确使用评价方式 | 第37-38页 |
·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 第38页 |
·目标引领策略 | 第38-41页 |
·制定目标的原则 | 第39-40页 |
·提出供学习者选择的目标 | 第40-41页 |
·让学习者自定目标 | 第41页 |
·引导注意策略 | 第41-44页 |
·消除与学习无关的因素,集中学生注意力 | 第42页 |
·巧妙的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 | 第42-43页 |
·明确目标,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 第43页 |
·适时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 | 第43-44页 |
·指导回忆策略 | 第44-46页 |
·运用练习刺激学生回忆知识 | 第44-45页 |
·用教学目标引发学生回忆 | 第45页 |
·复述 | 第45页 |
·课堂提问 | 第45-46页 |
·知识整合策略 | 第46-51页 |
·知识结构化策略 | 第46-48页 |
·帮助学习者组织新知识 | 第48-51页 |
·增强保持策略 | 第51-56页 |
·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 | 第51页 |
·增强学习内容的意义性,是知识保持的核心 | 第51-52页 |
·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 | 第52页 |
·采用有效的记忆方式熟记知识 | 第52-55页 |
·合理安排复习 | 第55-56页 |
·知识迁移策略 | 第56-57页 |
·练习反馈策略 | 第57-60页 |
·设置反馈练习 | 第57-58页 |
·注意反馈的时间和次数 | 第58页 |
·反馈要准确而具有评价性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有效教学策略综合实践研究 | 第60-65页 |
·实验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60页 |
·实验过程 | 第60-6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65页 |
第六章 建议与展望 | 第65-68页 |
·建议与展望 | 第65-67页 |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录 | 第70-87页 |
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