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20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7-19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 第19-20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结构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1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3-30页 |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3-25页 |
·产学研合作教学理论 | 第25-27页 |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第30-37页 |
·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成果 | 第30-32页 |
·待于解决的内部环境问题 | 第32-33页 |
·管理环境 | 第32-33页 |
·办学环境 | 第33页 |
·待于解决的外部环境问题 | 第33-35页 |
·社会环境 | 第33-34页 |
·法制环境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 | 第37-45页 |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 | 第37页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框架 | 第37-38页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 | 第38-43页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 第38-39页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激励体系 | 第39-41页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控制体系 | 第41页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结构体系 | 第41-42页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 | 第42-43页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运行机理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运行效果评价 | 第45-57页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5页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运行效果指标体系建立 | 第45-47页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评价与分析 | 第47-56页 |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数基本原理 | 第47页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模糊综合评价 | 第47-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确保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措施 | 第57-70页 |
·管理层面上保障措施 | 第57-60页 |
·发挥创新力开展个性化管理 | 第57-58页 |
·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 第58-60页 |
·激励层面上保障措施 | 第60-62页 |
·确保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 第60-61页 |
·激励要坚持公平性原则 | 第61-62页 |
·激励过程中重视个体的差异性 | 第62页 |
·控制层面上的保障措施 | 第62-64页 |
·建设良好的控制环境 | 第62-63页 |
·风险管理控制 | 第63页 |
·强化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的监督和激励 | 第63-64页 |
·结构层面的上保障措施 | 第64-66页 |
·促进学科结构协调发展 | 第64页 |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 第64-66页 |
·结合实际发掘特色的文化结构 | 第66页 |
·考核评价层面上的保障措施 | 第66-69页 |
·改革陈旧评价指标 | 第67页 |
·改革教师评价机制 | 第67-68页 |
·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