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态相互关系研究 | 第12-13页 |
| ·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态相互关系研究 | 第14-15页 |
|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形态协调发展研究 | 第15页 |
| ·我国大城市与城市形态与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7-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7-18页 |
|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介绍 | 第20-28页 |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0-22页 |
|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 第20页 |
| ·城市形态的概念 | 第20-22页 |
| ·系统学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 ·系统的概念 | 第22页 |
| ·系统论基本理论 | 第22-23页 |
| ·协同学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 ·协同学 | 第23-24页 |
| ·协同学的主要思想 | 第24-25页 |
| ·协同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 第25-26页 |
| ·协调发展的概念 | 第26-28页 |
| 第3章 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形态协调发展分析 | 第28-42页 |
| ·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形态的相互关系研究 | 第28-34页 |
| ·公共交通系统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 第28-31页 |
| ·城市形态对公共交通系统的影响 | 第31-34页 |
|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形态的协调发展 | 第34-36页 |
| ·协同论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形态协调发展的理论指导 | 第34-35页 |
|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形态的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35-36页 |
|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形态协调发展模式及案例 | 第36-42页 |
| ·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形态形成的发展模式 | 第36-38页 |
| ·公共交通与用地发展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 | 第38-40页 |
| ·公共交通系统引导形成卫星城镇体系的发展模式 | 第40-41页 |
| ·案例分析结论 | 第41-42页 |
| 第4章 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形态协调发展定量评价 | 第42-57页 |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42-51页 |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42-43页 |
|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43-44页 |
|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51页 |
| ·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序参变量 | 第51-55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赋权和简化问题分析 | 第51-52页 |
|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52-53页 |
| ·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 第53-54页 |
|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序参变量的步骤 | 第54-55页 |
| ·协调发展指数计算 | 第55-57页 |
| 第5章 深圳市实例分析 | 第57-69页 |
| ·深圳市路网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 第57-58页 |
|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 第57页 |
|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现状 | 第57-58页 |
| ·深圳市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形态协调发展定量分析 | 第58-67页 |
| ·评价指标选取 | 第58-60页 |
| ·协调发展指数确定 | 第60-65页 |
| ·协调指数计算 | 第65-66页 |
| ·结论分析 | 第66-67页 |
| ·对策与建议 | 第67-69页 |
| ·建立与城市空间布局战略相协调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 第67页 |
| ·加强公交骨架引领城市拓展与土地开发 | 第67页 |
| ·建立多元化、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 | 第67-68页 |
| ·在城市开发项目报批中引入交通影响评价分析 | 第68-69页 |
| 结论和展望 | 第69-71页 |
| 主要结论 | 第69页 |
| 亟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