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物理论文

中学理科实验探究教学新模型研究--基于部分理科师生调查的分析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引言第11-19页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11-17页
 二、研究的意义第17页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与论文创新之处第17-19页
第一部分 理科实验探究教学的内涵及发展轨迹第19-77页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9页
  1. 对"探究"的理解第19页
  2. 实验第19页
  3. 验证性实验第19页
  4. 探索性实验第19页
 二、实验探究教学理论第19-30页
  1. 作为科学教学的验证性实验第19-20页
  2. 作为科学教学的实验探究的内涵和要求第20-24页
  3. 实验探究或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第24-27页
  4. 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第27-30页
 三、实验探究教学的发展轨迹第30-77页
  (一) 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萌芽时期第30-31页
  (二) 实验方法的提出及缓慢发展时期第31-32页
  (三) 实验方法的确立和在科学上的快速发展时期第32-33页
  (四) 科学教育开始进入中小学校课程第33-34页
  (五) 美国科学教育方法改革——探究教学的提出、发展和走向成熟第34-40页
  (六) 我国科学课程的改革历程及实验探究教学的发展第40-77页
第二部分 理科实验探究教学的意义、作用与核心要素分析第77-87页
 一、实验探究教学的意义第77-80页
  1. 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第77页
  2. 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是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第77-79页
  3. 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是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第79-80页
 二、实验探究教学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第80-82页
  1. 通过实验探究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第80页
  2. 通过实验探究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和掌握科学方法第80-81页
  3. 通过科学探究利于学生体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第81-82页
  4. 通过探究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82页
 三、理科实验探究教学的核心要素分析第82-87页
  1. 问题第82-84页
  2. 假说第84页
  3. 求证第84-87页
第三部分 我国中学理科实验探究教学的现状第87-107页
 一、针对部分理科师生所做的调查研究第87-100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87-88页
  (二) 研究假设和设计意图第88-91页
  (三) 针对部分理科教师的调查第91-95页
  (四) 针对部分中学生的调查第95-100页
 二、针对教师的调查统计与分析第100-102页
  1. 针对教师科学本质观的调查统计与分析第100页
  2. 针对不同科学教师的背景差异检验分析第100页
  3. 针对在职教师与师范院校准教师之间的差异检验分析第100页
  4. 探讨教师的科学本质观与开展实验探究教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100-102页
 三、针对学生的调查统计与分析第102-103页
  1. 针对学生科学本质观水平的调查统计与分析第102页
  2. 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差异显著性分析第102-103页
 四、发展差距第103-107页
  1. 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存在着差距第103页
  2. 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第103-104页
  3. 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着差距第104-105页
  4. 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存在着差距第105-107页
第四部分 构建实验探究教学的新模型第107-129页
 一、以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第107-116页
  (一) 波普尔的主要科学哲学思想第107-111页
  (二)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对现代科学本质观的影响第111-112页
  (三)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第112-116页
 二、实验探究教学新模型的构建第116-118页
  1. 波普尔的四阶段理论与实验探究教学的核心要素对比分析第116-117页
  2. 根据波普尔的四阶段理论构建实验探究教学的新模型第117-118页
 三、新模型的适用性研究及应用案例第118-129页
  1. 新模型与原有模型的初步比较研究第118-119页
  2. 新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第119页
  3. 实验探究新模型应用案例第119-129页
第五部分 本研究的结论、不足与展望第129-135页
 一、本研究的结论第129-134页
  (一) 政策上要给予大力支持第129页
  (二) 为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创设基本条件第129-131页
  (三) 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对科学教师素质的要求第131-134页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134页
  1. 本研究的调查取样方面存在的问题第134页
  2. 新模型的适用性缺乏进一步的实践研究第134页
 三、今后有待研究的问题第134-135页
  1. 科学教师培训者的有关课程设置第134页
  2. 实验探究教学与学生科学本质观发展的实践研究第134页
  3. 新模型的完善需要长期的实践研究第134-135页
结束语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7页
附录第147-205页
后记第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