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9-18页 |
1.1 大蒜概况 | 第9-12页 |
1.1.1 大蒜的种类 | 第9页 |
1.1.2 大蒜的种植及贸易现状 | 第9-10页 |
1.1.3 大蒜营养成分 | 第10页 |
1.1.4 大蒜抑菌成分及其衍生物 | 第10-12页 |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概述 | 第12-13页 |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理化特性 | 第12页 |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 第12-13页 |
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食品安全 | 第13页 |
1.3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概述 | 第13-15页 |
1.3.1 3D-QSAR研究特点 | 第13-14页 |
1.3.2 QSAR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3.3 3D-QSAR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抑菌机理概述 | 第15-16页 |
1.4.1 损伤菌体细胞膜 | 第15页 |
1.4.2 抑制菌体中巯基酶 | 第15-16页 |
1.4.3 不同的作用靶点及多重效应 | 第16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9页 |
2.1 实验菌种 | 第18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18-19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0-29页 |
2.4.1 COMFA和COMSIA模型建立 | 第20-24页 |
2.4.2 新化合物TSDB合成 | 第24页 |
2.4.3 抑菌活性及机理研究 | 第24-27页 |
2.4.4 TSDB对紫外照射损伤果蝇寿命影响 | 第27-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52页 |
3.1 模型建立 | 第29-39页 |
3.1.1 数据分析及活性构象叠合 | 第29-31页 |
3.1.2 不同Energy Cutoff值对COMFA结果的影响 | 第31页 |
3.1.3 不同空间区域对COMFA结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3.1.4 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MSIA)计算结果 | 第32-33页 |
3.1.5 3D-QSAR模型分析及验证 | 第33-37页 |
3.1.6 COMFA模型和COMSIA模型三维等势图分析 | 第37-39页 |
3.2 TSD的合成结果 | 第39-40页 |
3.3 抑菌试验 | 第40-50页 |
3.3.1 TSDB和DATS抑菌活性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3.3.2 TSDB和DAT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3 TSDB和DATS对菌液电导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4 TSDB和DATS对菌液蛋白质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5 TSDB和DATS对菌液碱式磷酸酶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6 SDS-PAGE电泳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3.3.7 TSDB和DATS对菌体有机酸代谢影响 | 第46-48页 |
3.3.8 TSDB和DATS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48-50页 |
3.4 TSDB对紫外辐射损伤果蝇寿命的影响 | 第50-52页 |
4 结论 | 第52-53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52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52页 |
4.3 论文不足之处 | 第52-53页 |
5 展望 | 第53-54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8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