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一) 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发展 | 第9页 | 
| (二) 少数民族学生异地集中学习教育模式的出现 | 第9-10页 | 
| (三) 少数民族女童学习适应的问题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二)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8页 | 
| (二) 文献述评 | 第18页 |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一) 少数民族女童 | 第18-19页 | 
| (二) 异地求学 | 第19页 | 
| (三) 学习适应 | 第19页 |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昆女中学校“春蕾生”班情况分析 | 第21-26页 | 
| 一、学校“春蕾班”开办概况 | 第21-23页 | 
| 二、学校特色教育推进“春蕾生”学习适应 | 第23-26页 | 
| (一) 积极制定合适的教学方针 | 第23-24页 | 
| (二) 采取适合女童的教学措施 | 第24页 | 
| (三) 开展适合女童的特色活动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昆明女子中学“春蕾生”学习适应状况的调查分析 | 第26-70页 | 
| 一、少数民族女童异地集中学习适应情况的背景分析 | 第26-28页 | 
| (一) 自然环境的不适应 | 第27页 | 
| (二) 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 第27页 | 
| (三) 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 第27-28页 | 
| (四) 学业的不适应 | 第28页 | 
| 二、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 第28-33页 | 
| 三、对学生学习适应情况统计分析 | 第33-46页 | 
| (一) 整体情况分析 | 第35-38页 | 
| (二) 不同年级差异化分析 | 第38-44页 | 
| (三) 不同原住地差异化分析 | 第44-46页 | 
| 四、学生的学习适应困难度各指标的统计分析 | 第46-68页 | 
| (一) 学生学习适应情况整体对比分析 | 第46-49页 | 
| (二) 自然环境的适应困难度情况 | 第49-51页 | 
| (三) 生活环境的适应情况 | 第51-53页 | 
| (四) 人际交往的适应情况 | 第53-56页 | 
| (五) 学业的适应情况 | 第56-66页 | 
| (六) 其他指标分析 | 第66-68页 | 
| 五、影响少数民族女童学习适应的原因分析 | 第68-70页 | 
| (一) 地域差异 | 第68页 | 
| (二) 文化差异 | 第68-69页 | 
| (三) 心理问题 | 第69页 | 
| (四) 教育差异 | 第69-70页 | 
| 第四章 对促进学习适应的教育策略探讨 | 第70-79页 | 
| 一、倡导多元文化教育改革 | 第70-73页 | 
| (一) 多元文化教育改革理念的确立 | 第71页 | 
| (二) 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构建 | 第71-72页 | 
| (三) 提升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 | 第72-73页 | 
| (四) 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评价 | 第73页 | 
| 二、通过非正式课程促进学生的适应 | 第73-74页 | 
| (一) 积极开展文艺活动 | 第73-74页 | 
| (二) 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 第74页 | 
| (三) 提高学生个体活动的积极性 | 第74页 | 
| 三、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 第74-76页 | 
| (一) 组织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活动 | 第75页 | 
| (二) 组织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彼此交融 | 第75-76页 | 
| (三) 引导鼓励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积极正面结交 | 第76页 | 
| 四、学习适应中的心理援助策略探讨 | 第76-79页 | 
| (一) 多渠道提升学校心理援助能力 | 第76-77页 | 
| (二) 积极主动心理干预 | 第77-78页 | 
| (三) 开展针对性心理辅导 | 第78-79页 | 
| 结语 | 第79-81页 |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第79-80页 |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84-88页 | 
| 附录B 访谈提纲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