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史论文

北宋进士科省试诗赋与策论、经义之争研究

内容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23页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第10-11页
    二、相关概念界定第11-14页
    三、相关研究综述第14-20页
    四、研究方案设计第20-23页
第一章 宋初—仁宗时期:“诗赋与策论之争”第23-43页
    第一节 宋以前科举中的诗赋地位之争第23-29页
        一、中唐后诗赋渐趋僵化第24-25页
        二、诗赋取士渐起争议第25-28页
        三、五代诗赋取士成常制第28-29页
    第二节 承唐、五代旧制,取士方式时弊渐显第29-33页
        一、诗赋取士占据主导地位第29-30页
        二、诗赋取士之制弊端凸显第30-33页
    第三节 诗赋与策论地位之争第33-39页
        一、宋初至仁宗“庆历新政”前:诗赋取士引争议第33-36页
        二、庆历改革:进士科取士“先策论,而后诗赋”第36-39页
    第四节 争议渐引“策论化”取士倾向第39-43页
        一、“策论化”即“实用化”第39-40页
        二、取士为何偏向策论化?—以苏轼省考论作为例第40-41页
        三、取士标准兼考策论第41-43页
第二章 神宗时期:“诗赋与策论之争”转向“诗赋与经义之争”第43-56页
    第一节 王安石贡举改制再引争议第43-46页
        一、进士科改制的背景探寻第43-45页
        二、熙宁改革:“罢诗赋,专以经义、策论取士”第45-46页
    第二节 进士科改制引学术和政治派别之争第46-52页
        一、“文学派”与“经术派”:苏轼等与王安石第46-48页
        二、“经术派”内部:王安石与刘攽、司马光第48-52页
    第三节 争议推动儒学地位的提升第52-56页
        一、学习儒家经典的热潮不断第52-54页
        二、研究儒家思想的义理转向第54-56页
第三章 北宋后期:“诗赋与经义之争”转向“并立诗赋经义两科取士”第56-67页
    第一节 “争论”到“平议”之动因第56-59页
        一、调和党派矛盾第57页
        二、以言取人—进士科试士的本质第57-58页
        三、科举时文程式化第58-59页
    第二节 诗赋经义之争达到“白热化”第59-62页
        一、“元祐更化”:旧党主张“复词赋与经义并行”第59-60页
        二、绍圣年间:新党主张“复罢词赋,专用经义”第60-62页
    第三节 取士政策:“并立诗赋、经义两科取士”第62-63页
    第四节 争议带来考试内容的“一兴一抑”第63-67页
        一、诗赋之文重兴盛第63-64页
        二、策论之文受抑制第64-67页
第四章 取士之争与学校教育的发展第67-82页
    第一节 学校办学规模渐有扩大第67-69页
    第二节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变第69-74页
        一、课程设置渐趋“经义化”第69-70页
        二、教学方法注重实用性第70-74页
    第三节 师资选拔与师生关系的变化第74-82页
        一、师资选拔标准由德行艺业转向以通经致用为主第74-75页
        二、学校再掀尊师重道之风第75-82页
结语第82-86页
参考文献第86-91页
附录第91-93页
后记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治神学视角下的“伊斯兰国家”构想研究
下一篇:教师对校园霸凌的认识及其应对:印度尼西亚卢武克邦盖地区托伊利小学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