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常规公交线网规划优化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基于轨道交通的接运公交研究 | 第14-16页 |
1.3.3 轨道交通换乘站的交通状况研究 | 第16-17页 |
1.3.4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7-20页 |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接运公交系统概述及轨道交通换乘站分析 | 第20-34页 |
2.1 接运公交系统概述 | 第20-22页 |
2.1.1 接运公交概念 | 第20-21页 |
2.1.2 轨道交通与接运公交的特性对比 | 第21-22页 |
2.2 轨道交通站点分类整理 | 第22-23页 |
2.2.1 按照所处城市区位进行分类 | 第22页 |
2.2.2 依据交通功能进行分类 | 第22页 |
2.2.3 依据土地利用进行分类 | 第22-23页 |
2.3 轨道交通换乘站再分类及交通特性分析 | 第23-34页 |
2.3.1 中心型换乘站的交通特性研究 | 第23-27页 |
2.3.2 枢纽型换乘站的交通特性研究 | 第27-31页 |
2.3.3 普通换乘站的交通特性研究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接运公交线网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48页 |
3.1 轨道交通主要接驳方式分析 | 第34-43页 |
3.1.1 南京轨道交通通勤出行接驳方式调查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1.2 步行接驳方式 | 第36页 |
3.1.3 自行车接驳方式 | 第36页 |
3.1.4 公共自行车接驳方式 | 第36-37页 |
3.1.5 共享单车接驳方式 | 第37-42页 |
3.1.6 出租车(网约车)接驳方式 | 第42页 |
3.1.7 私人汽车接驳方式 | 第42-43页 |
3.1.8 公共汽车接驳方式 | 第43页 |
3.2 接运公交线网规划主要影响因素 | 第43-48页 |
3.2.1 物理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3.2.2 出行者关注的影响因素 | 第44页 |
3.2.3 公交公司关注的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3.2.4 社会福利关注的影响因素 | 第45-48页 |
第四章 接运公交线网规划方法研究 | 第48-64页 |
4.1 接运公交线网规划问题概述 | 第48-50页 |
4.1.1 问题描述 | 第48-50页 |
4.1.2 接运公交线网布设原则 | 第50页 |
4.2 接运公交线网规划的双层规划模型 | 第50-58页 |
4.2.1 模型假设 | 第50页 |
4.2.2 上层规划模型 | 第50-56页 |
4.2.3 下层规划模型 | 第56-58页 |
4.3 接运公交线网规划模型求解算法 | 第58-64页 |
4.3.1 遗传算法概述 | 第58页 |
4.3.2 接运公交候选线路集合的生成步骤 | 第58-59页 |
4.3.3 求解接运公交线网模型的双层遗传算法 | 第59-64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64-82页 |
5.1 南京地铁安德门站概况 | 第64-73页 |
5.1.1 南京市公共交通概况 | 第64-65页 |
5.1.2 安德门站地理区位分析与职能定位 | 第65-66页 |
5.1.3 安德门周边土地利用分析 | 第66-68页 |
5.1.4 安德门站的交通设施与交通接驳分析 | 第68-72页 |
5.1.5 安德门站接驳情况调查 | 第72-73页 |
5.2 南京安德门站接运公交规划的参数确定 | 第73-77页 |
5.2.1 安德门站的接运公交服务范围 | 第73-74页 |
5.2.2 各交通节点的出行需求 | 第74-75页 |
5.2.3 与时间相关的参数确定 | 第75-76页 |
5.2.4 使用不同交通工具的金钱成本 | 第76页 |
5.2.5 主要接驳交通工具的平均速度 | 第76-77页 |
5.2.6 公交公司与共享单车公司成本参数 | 第77页 |
5.2.7 约束条件与算法的相关参数 | 第77页 |
5.3 规划结果与分析 | 第77-82页 |
5.3.1 K短路算法确定候选线路集合 | 第77-78页 |
5.3.2 安德门地铁站的接运公交线路 | 第78-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82-83页 |
6.1.1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6.1.2 创新点 | 第8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附录A 南京安德门地铁站接驳出行模式调查表 | 第90-91页 |
附录B 各站点间最短距离分布表(单位:千米) | 第91-92页 |
附录C 生成候选线路集合的算法 | 第92-94页 |
附录D 求解双层规划模型的遗传算法 | 第94-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