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文化教育学视域中的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研究(1945-1968)

作者简介第6-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第一章 前言第18-43页
    1.1 研究缘起第18-19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9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9-20页
    1.3 基本概念辨析第20-25页
        1.3.1 文化范畴及其教育意义第20-21页
        1.3.2 文化教育学与文化政治教育第21-24页
        1.3.4 德国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视角与核心问题第24-25页
    1.4 选题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5-37页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6-32页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32-37页
            (一)文化教育学的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第32-35页
            (二)战后转型时期德国政治教育研究综述第35-37页
            (三)政治学论著中的德国政治教育研究第37页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37-43页
        1.5.1 研究方法第37-38页
        1.5.2 研究采取的技术路线第38-42页
        1.5.3 研究的创新点第42页
        1.5.4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42-43页
第二章 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近代德国文化的特点及文化教育学的产生第43-60页
    2.1 近代德国的文化两面性及洪堡教育改革第43-49页
        2.1.1 容克专制的政治体制及其专制文化第43-46页
        2.1.2 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及自由文化的借鉴第46-47页
        2.1.3 洪堡教育改革第47-49页
    2.2 魏玛共和国的文化调和与文化教育学的产生第49-56页
        2.2.1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文化调和第49-52页
        2.2.2 文化教育学的产生及对洪堡思想的发展第52-56页
    2.3 战后德国的文化转型与文化政治教育第56-60页
        2.3.1 纳粹时期的极权统治及专制文化第56-57页
        2.3.2 战后德国的历史转型第57-58页
        2.3.3 文化政治教育对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影响第58-60页
第三章 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理论视域——文化政治教育的教育学基础及其体系构成第60-81页
    3.1 文化政治教育的教育学基础第60-64页
        3.1.1 “全人”教育学第60-61页
        3.1.2 文化陶冶是自我教育的过程第61-62页
        3.1.3 文化陶冶的教育内容第62-63页
        3.1.4 以理解为中心的教育方法第63-64页
    3.2 文化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第64-70页
        3.2.1 文化之于教育的意义第64-68页
        3.2.2 文化之于政治教育的作用第68-69页
        3.2.3 文化教育学丰富的政治教育思想第69-70页
    3.3 文化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构成第70-81页
        3.3.1 文化政治教育的目标第70-72页
        3.3.2 文化政治教育的内容第72-75页
        3.3.3 文化政治教育的过程第75-78页
        3.3.4 文化政治教育的方法第78-81页
第四章 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主导思想——战后初期的问题及文化政治教育的复兴第81-95页
    4.1 “教育重建”中的难题第81-85页
        4.1.1 心有余悸第81-82页
        4.1.2 纳粹之毒第82-85页
        4.1.3 矫枉过正第85页
    4.2 “再教育”运动的过程与启示第85-90页
        4.2.1 “再教育”运动的过程第85-87页
        4.2.2 “再教育”运动的问题与启示第87-90页
    4.3 文化教育学的复兴第90-95页
        4.3.1 文化教育学对政治教育问题的积极回应第90-92页
        4.3.2 文化政治教育主导地位的形成第92-95页
第五章 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实践举措——政治教育的任务及文化政治教育的对策第95-110页
    5.1 战后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第95-99页
        5.1.1 消除纳粹主义的思想影响第96-97页
        5.1.2 培育宽容与妥协的民主精神第97-98页
        5.1.3 防范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第98页
        5.1.4 政治教育的文化对策第98-99页
    5.2 消除纳粹主义的思想影响的主要途径第99-102页
        5.2.1 以人文学科开展教育第99-100页
        5.2.2 以文学作品进行熏陶第100-101页
        5.2.3 以文化设施教育引导民众第101-102页
        5.2.4 培养民众的独立判断能力第102页
    5.3 培育民众宽容与妥协精神的主要对策第102-107页
        5.3.1 宽容与妥协不容于“德意志精神”第102-103页
        5.3.2 通过政治与生活的融合,对公民进行妥协精神教育第103-104页
        5.3.3 利用宗教文化的熏陶,弘扬政治宽容与妥协精神第104-105页
        5.3.4 强调公民的责任意识,培养宽容与妥协的民主精神第105-107页
    5.4 防范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的主要举措第107-110页
        5.4.1 依托学术研究和文学作品的方式,对社会主义极尽丑化之能事第107-108页
        5.4.2 依靠对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体验,削弱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第108页
        5.4.3 通过“共决制”开展阶级之间的对话,以实现阶级调和的根本目标第108-110页
第六章 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多元发展——六十年代社会政治危机及文化政治教育的归宿第110-126页
    6.1 战后政治教育论争及其对文化教育学的警示第110-114页
        6.1.1 合作教育与文化政治教育争论的主要内容第110-113页
        6.1.2 合作教育与文化政治教育争论的结果及其警示第113-114页
    6.2 60年代学生运动的兴起及其对文化教育学的冲击第114-120页
        6.2.1 60年代学生运动的过程及其指向第115-117页
        6.2.2 60年代学生运动对文化教育学的冲击第117-120页
    6.3 批判教育学的兴起与文化教育学的走向第120-126页
        6.3.1 批判教育学的兴起第120-121页
        6.3.2 批判的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对政治教育新问题的回应第121-123页
        6.3.3 文化教育学的最终归宿第123-126页
结语 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保守主义的文化政治教育及其借鉴与启示第126-134页
    7.1 文化政治教育是保守主义的政治教育第126-129页
        7.1.1 保守主义的政治思想第126-127页
        7.1.2 文化政治教育的保守主义属性第127-129页
    7.2 保守主义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局限性第129-132页
    7.3 借鉴与启示第132-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市场环境、政府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国有和民营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比较分析
下一篇:人口移出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失能老年人“居家扶助型”养老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