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论文

人口移出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失能老年人“居家扶助型”养老模式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引言第16-39页
    1.1 研究背景第16-22页
    1.2 研究意义第22-24页
        1.2.1 理论意义第22-23页
        1.2.2 实际意义第23-24页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24-33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24-29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29-32页
        1.3.3 研究评述第32-33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33-36页
        1.4.1 研究目标第33页
        1.4.2 研究内容第33-34页
        1.4.3 重点及难点问题第34-35页
        1.4.4 研究方法第35-36页
    1.5 数据来源第36-37页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第37-39页
        1.6.1 创新点第37-38页
        1.6.2 不足之处第38-39页
第2章 “居家扶助型”养老模式概述第39-53页
    2.1 相关概念第39-45页
        2.1.1 人口移出第39-40页
        2.1.2 人口老龄化第40页
        2.1.3 失能老年人第40-41页
        2.1.4 养老模式第41-43页
        2.1.5 长期照护第43-44页
        2.1.6 长期护理保险第44-45页
    2.2 “居家扶助型”养老模式概述第45-48页
        2.2.1 “居家扶助型”养老模式的内涵第45页
        2.2.2 “居家扶助型”养老模式的核心要素第45-47页
        2.2.3 “居家扶助型”养老模式的特点第47-48页
    2.3 与现行农村主要养老模式的对比分析第48-52页
        2.3.1 与传统家庭养老比较第48-49页
        2.3.2 与居家养老比较第49-50页
        2.3.3 与社区养老比较第50-51页
        2.3.4 与机构养老比较第51-52页
    2.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3章 “居家扶助型”养老模式的理论基础第53-81页
    3.1 基础理论第53-65页
        3.1.1 家庭代际关系理论第54-56页
        3.1.2 人力资本理论第56-59页
        3.1.3 劳动力市场理论第59-62页
        3.1.4 帕累托改进理论第62-63页
        3.1.5 多元福利主义理论第63-64页
        3.1.6 博弈理论第64-65页
    3.2 “居家扶助型”养老模式的效率分析第65-72页
        3.2.1 失能老年人的效用变化第65-67页
        3.2.2 照护者的效用变化第67-70页
        3.2.3 “居家扶助型”养老模式的社会效率第70-72页
    3.3 “居家扶助型”养老模式的道德风险分析第72-79页
        3.3.1 串谋行为的三方博弈混合战略分析第73-77页
        3.3.2 政府监管与照护者照护态度博弈的混合战略均衡分析第77-79页
    3.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4章 “居家扶助型”养老模式主体选择意愿的实证分析第81-117页
    4.1 模式主体的选择意愿第81-89页
        4.1.1 照护服务供给主体的选择第81-85页
        4.1.2 照护服务需求主体的选择第85-87页
        4.1.3 模式选择的均衡分析第87-89页
    4.2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定第89-96页
        4.2.1 模型选择第89页
        4.2.2 变量设定第89-96页
    4.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第96-103页
    4.4 模式主体选择意愿的实证分析第103-114页
        4.4.1 供给主体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与结论第103-109页
        4.4.2 需求主体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与结论第109-114页
    4.5 本章小结第114-117页
第5章 “居家扶助型”养老模式照护服务时间的实证分析第117-135页
    5.1 模式主体照护服务时间第117-124页
        5.1.1 供给主体在每种失能程度下的照护服务时间第117-118页
        5.1.2 需求主体在每种失能程度下的照护服务时间第118-120页
        5.1.3 照护服务时间均衡分析第120-124页
    5.2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定第124-126页
        5.2.1 模型选择第124-125页
        5.2.2 变量设定第125-126页
    5.3 照护服务时间的实证分析第126-132页
        5.3.1 供给时间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与结论第126-129页
        5.3.2 需求时间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与结论第129-132页
    5.4 本章小结第132-135页
第6章 发达国家相关模式经验借鉴第135-155页
    6.1 美国“现金与咨询”模式第135-142页
        6.1.1 定义第135-137页
        6.1.2 实施情况及效果第137-138页
        6.1.3 资格条件第138-140页
        6.1.4 项目福利第140-141页
        6.1.5 申请流程第141-142页
        6.1.6 质量及监督机制第142页
    6.2 英国的“直接津贴”项目第142-145页
        6.2.1 英国长期照护体系简介第142-143页
        6.2.2 “直接津贴”项目概述第143页
        6.2.3 资格条件第143-144页
        6.2.4 项目福利第144页
        6.2.5 申请流程第144-145页
        6.2.6 质量及监督机制第145页
    6.3 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第145-149页
        6.3.1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概述第145-146页
        6.3.2 资格条件第146页
        6.3.3 项目福利第146-149页
        6.3.4 质量及监督机制第149页
    6.4 荷兰的“个人预算”项目第149-152页
        6.4.1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概述第149-150页
        6.4.2 “个人预算”项目概述第150页
        6.4.3 资格条件第150-151页
        6.4.4 项目福利第151页
        6.4.5 质量及监督机制第151-152页
    6.5 四国比较分析及经验借鉴第152-154页
        6.5.1 资金来源第152页
        6.5.2 身体功能性资格条件比较第152页
        6.5.3 经济性资格条件第152-153页
        6.5.4 项目福利第153-154页
        6.5.5 雇佣亲属的可能性第154页
    6.6 本章小结第154-155页
第7章 构建“居家扶助型”养老模式的机制第155-180页
    7.1 “居家扶助型”养老模式的基本框架第155-166页
        7.1.1 原则第155-156页
        7.1.2 主体第156-159页
        7.1.3 发展步骤第159-160页
        7.1.4 给付标准第160-163页
        7.1.5 运行流程第163-166页
    7.2 “居家扶助型”养老模式的运行机制第166-174页
        7.2.1 评定机制第166-169页
        7.2.2 资金来源与分担机制第169-172页
        7.2.3 监督机制第172-174页
    7.3 “居家扶助型”养老模式的配套机制第174-178页
        7.3.1 法律法规制度第174-175页
        7.3.2 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第175页
        7.3.3 建立农村长期护理保险机制第175-176页
        7.3.4 “互联网+”下的智慧养老机制第176-177页
        7.3.5 第三方机构制度第177页
        7.3.6 与现有政策的衔接机制第177-178页
    7.4 本章小结第178-180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80-182页
    8.1 研究结论第180-181页
    8.2 研究展望第181-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197页
附录A 调查问卷第197-201页
附录B 全国各地区农村居民工作时间第201-202页
附录C 全国各地区农村老龄化状况第202-203页
附录D OECD部分国家的现金津贴项目汇总第203-207页
附录E Barthel指数第207-208页
附录F 认知能力评估第208-209页
致谢第209-210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10-212页

论文共2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化教育学视域中的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研究(1945-1968)
下一篇:党组织提升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路径与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