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论文

大型建筑用能管理监测系统应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2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21页
        1.1.1 课题背景第14-21页
        1.1.2 课题研究意义第21页
    1.2 研究现状第21-23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3页
        1.2.2 研究成果总结第23页
    1.3 本文研究工作第23-25页
        1.3.1 研究目标第23-24页
        1.3.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线路第25页
    1.4 论文结构第25-27页
第2章 监测系统相关技术第27-35页
    2.1 建筑范围第27-28页
    2.2 数据采集范围第28-29页
        2.2.1 能源消耗第28页
        2.2.2 冷热量消耗第28页
        2.2.3 空调室内环境第28页
        2.2.4 整体采集范围第28-29页
    2.3 电能监测要求第29-30页
        2.3.1 监测范围第29页
        2.3.2 硬件要求第29-30页
    2.4 冷热量监测要求第30-31页
        2.4.1 流量测量第30-31页
        2.4.2 温差测量第31页
    2.5 室内环境监测要求第31-33页
        2.5.1 温湿度测量方法第31-32页
        2.5.2 CO_2浓度测量方法第32页
        2.5.3 照度测量方法第32-33页
    2.6 其他监测参数要求第33-34页
    2.7 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监测系统需求分析第35-47页
    3.1 系统架构的三大原则第35-36页
        3.1.1 数据的高可用性第35页
        3.1.2 数据的高处理性能第35-36页
        3.1.3 数据的低使用成本第36页
    3.2 云计算与节能业务的创新结合第36-40页
        3.2.1 云计算带来的业务创新第36-37页
        3.2.2 云计算的整体框架第37-39页
        3.2.3 基于云计算的方案设计第39-40页
        3.2.4 基于云计算的方案特点第40页
    3.3 基于云计算的系统架构第40-45页
        3.3.1 系统架构设计第40-42页
        3.3.2 云计算核心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第42-45页
    3.4 基于云计算的系统安全第45-46页
    3.5 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监测系统功能设计第47-64页
    4.1 整体功能要求第47-53页
        4.1.1 数据源说明第47-50页
        4.1.2 系统部署说明第50页
        4.1.3 系统性能要求第50-51页
        4.1.4 SLA第51页
        4.1.5 数据收集(data collector)功能第51页
        4.1.6 数据处理(data processing)功能第51-52页
        4.1.7 数据存取(data access)功能第52页
        4.1.8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功能第52页
        4.1.9 信息安全(IT security)需求第52-53页
    4.2 详细功能要求第53-63页
        4.2.1 地图第53-54页
        4.2.2 建筑信息第54-55页
        4.2.3 能耗账单第55-56页
        4.2.4 电能分项第56-57页
        4.2.5 能耗指标(KPI)第57页
        4.2.6 排名对标第57-58页
        4.2.7 电能质量第58页
        4.2.8 室内环境第58-59页
        4.2.9 建筑整体评价第59页
        4.2.10 节能潜力第59-61页
        4.2.11 节能效果第61-62页
        4.2.12 能耗预测第62-63页
        4.2.13 数据导入及导出第63页
    4.3 小结第63-64页
第5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第64-72页
    5.1 项目基本情况第64页
    5.2 电力监测系统范围第64-66页
    5.3 系统架构第66-67页
    5.4 实施效果第67-71页
        5.4.1 界面分析功能第67-71页
        5.4.2 节能效果第71页
    5.5 小结第71-72页
结论第72-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水中仿生机器人仿真控制平台研究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