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的具体问题 | 第9-11页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2.1 优美与崇高内涵的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2.1.1 对优美和崇高两者特点的探讨 | 第15-16页 |
2.1.2 对优美与崇高源头精神的探讨 | 第16-17页 |
2.1.3 对西方与中国美学思想中优美与崇高联系的探讨 | 第17页 |
2.1.4 对优美与崇高和古诗词的联系的探讨 | 第17-18页 |
2.2 中学语文古诗词美育的相关研究 | 第18-22页 |
2.2.1 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 第18-19页 |
2.2.2 探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 第19-20页 |
2.2.3 探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 第20-21页 |
2.2.4 以具体诗词为例探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 第21-22页 |
2.3 已有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 第22-24页 |
3 理论基础 | 第24-33页 |
3.1 西方美学史中有关优美与崇高的理论 | 第24-27页 |
3.1.1 西方美学史上的“优美” | 第24-25页 |
3.1.2 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 | 第25-27页 |
3.2 中国美学史中有关优美与崇高的理论 | 第27-32页 |
3.2.1 中国美学史上的“优美”与“崇高” | 第27-29页 |
3.2.2 王国维美学思想中的“优美”与“崇高” | 第29-32页 |
3.3 优美与崇高美学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32-33页 |
4 高中语文古诗词美育教学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33-46页 |
4.1 调查研究设计 | 第33页 |
4.1.1 调查对象和范围 | 第33页 |
4.1.2 调查问卷设计 | 第33页 |
4.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4.2.1 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 | 第33-37页 |
4.2.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37-39页 |
4.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4.3.1 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 | 第39-43页 |
4.3.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43-46页 |
5 优美与崇高美学理论在高中古诗词美育教学中的策略及应用 | 第46-62页 |
5.1 客体的解读——以古诗词为审美对象 | 第46-51页 |
5.1.1 从背景入手 | 第46-47页 |
5.1.2 从韵律入手 | 第47-48页 |
5.1.3 从手法入手 | 第48-49页 |
5.1.4 从意象入手 | 第49-50页 |
5.1.5 从情感入手 | 第50-51页 |
5.2 主体的提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 第51-62页 |
5.2.1 扩充美学知识 | 第52-53页 |
5.2.2 提升审美感知 | 第53-55页 |
5.2.3 激发审美想象 | 第55-56页 |
5.2.4 增进审美理解 | 第56-57页 |
5.2.5 丰富审美情感 | 第57-60页 |
5.2.6 培养审美创造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1 | 第67-69页 |
附录2 | 第69-7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