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发动机论文

基于快压机和天然气发动机试验的预燃室式射流点火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9-10页
第1章 引言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3页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第13-15页
第2章 预燃室式射流点火的研究进展第15-36页
    2.1 预燃室式射流点火的早期研究与发展历程第15-19页
    2.2 无附加燃料供给的预燃室式射流点火的发动机研究第19-23页
    2.3 有附加燃料供给的预燃室式射流点火的发动机研究第23-29页
    2.4 预燃室式射流点火的基础研究第29-34页
    2.5 预燃室式射流点火研究现状小结与分析第34-36页
第3章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第36-44页
    3.1 快速压缩机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第36-40页
        3.1.1 可视化快速压缩机试验系统第36-39页
        3.1.2 试验方法第39-40页
    3.2 发动机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第40-44页
        3.2.1 发动机试验台架第40-42页
        3.2.2 试验用燃料第42页
        3.2.3 试验方法第42-44页
第4章 传统预燃室射流点火模式的试验研究第44-83页
    4.1 预燃室设计及其在快速压缩机中的布置第44-46页
    4.2 基于不同喷孔直径的四孔预燃室射流点火试验第46-51页
        4.2.1 不同喷孔直径下四孔预燃室射流点火的燃烧压力分析第46-48页
        4.2.2 两种射流点火燃烧形式第48-49页
        4.2.3 不同喷孔直径下四孔预燃室射流点火的燃烧特性分析第49-51页
    4.3 基于不同喷孔直径的单孔预燃室射流点火试验第51-58页
        4.3.1 不同喷孔直径下单孔预燃室射流点火的燃烧压力特性第51-53页
        4.3.2 两种燃烧形式的主燃室燃烧过程分析第53-56页
        4.3.3 预燃室射流点火随喷孔直径变化的特征演变第56-58页
    4.4 预燃室射流点火两阶段燃烧形式研究第58-66页
        4.4.1 喷孔参数的影响第58-59页
        4.4.2 工作压力与工作温度的影响第59-61页
        4.4.3 主燃室着火的随机性第61-64页
        4.4.4 点火与燃烧过程的稳定性分析第64-66页
        4.4.5 两阶段燃烧形式在发动机上的应用分析第66页
    4.5 预燃室射流点火单阶段燃烧形式研究第66-78页
        4.5.1 传统火花点火在快速压缩机中的燃烧过程第66-69页
        4.5.2 单阶段燃烧形式与传统火花点火的燃烧特性对比第69-72页
        4.5.3 预燃室内部燃烧过程分析第72-74页
        4.5.4 射流火焰的形态分析第74-77页
        4.5.5 点火与燃烧过程的稳定性分析第77-78页
    4.6 不同孔径组合的双喷孔试验第78-80页
    4.7 本章小结第80-83页
第5章 火焰加速腔射流点火模式的试验研究第83-123页
    5.1 火焰加速腔射流点火模式的提出第83-84页
    5.2 小尺度管道火焰加速试验第84-88页
        5.2.1 小尺度管道设计及其在快速压缩机上的装配第84-86页
        5.2.2 小尺度管道火焰加速燃烧的压力特性第86-87页
        5.2.3 小尺度管道出口端的燃烧图像分析第87-88页
        5.2.4 小尺度管道火焰加速试验小结第88页
    5.3 基于小型化火焰加速腔的射流点火特性研究第88-94页
        5.3.1 基于小型化火焰加速腔的射流点火系统设计第88页
        5.3.2 小型化火焰加速腔射流点火的压力特性第88-90页
        5.3.3 小型化火焰加速腔射流点火的燃烧形态分析第90-94页
    5.4 火焰加速腔射流点火模式的发动机试验研究第94-121页
        5.4.1 火焰加速腔射流点火模式在发动机上的应用初探第95-99页
        5.4.2 火焰加速腔射流点火模式的燃烧与排放特性第99-115页
        5.4.3 火焰加速腔射流点火系统优化设计探究第115-121页
    5.5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23-127页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其结论第123-126页
        6.1.1 主要研究工作第123页
        6.1.2 主要研究结论第123-126页
    6.2 相关研究工作的展望与建议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3页
致谢第133-13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5-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车辆行驶期望轨迹与期望速度协同决策模型研究
下一篇:基于事故成因分析的我国驾驶培训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