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1.文献综述 | 第13-30页 |
1.1 常见抗生素的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1.1.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 | 第13页 |
1.1.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LC-MS/MS) | 第13页 |
1.1.3 毛细管电泳分析法(CE) | 第13-14页 |
1.1.4 酶联免疫法(ELISA) | 第14页 |
1.1.5 生物传感器分析法(Biosensor) | 第14页 |
1.2 核酸适体介绍 | 第14-16页 |
1.2.1 核酸适体的定义及筛选 | 第14-15页 |
1.2.2 核酸适体的优点 | 第15-16页 |
1.3 核酸适体功能化纳米探针 | 第16-21页 |
1.3.1 适体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AuNPs) | 第17-18页 |
1.3.2 适体功能化的金属-有机框架纳米材料 | 第18-19页 |
1.3.3 适体功能化的DNA纳米材料的(DNA自组装) | 第19-21页 |
1.4 生物放大策略 | 第21-24页 |
1.4.1 酶辅助目标物循环放大策略 | 第22-23页 |
1.4.2 DNA辅助信号放大策略 | 第23页 |
1.4.3 纳米材料的信号放大策略 | 第23-24页 |
1.5 核酸适体功能化纳米探针用于抗生素的检测 | 第24-28页 |
1.5.1 核酸适体功能化探针的色谱法用于抗生素的检测 | 第24-25页 |
1.5.2 基于核酸适体探针的电化学传感器方法用于抗生素的检测 | 第25-26页 |
1.5.3 基于核酸适体探针的荧光传感器用于抗生素的检测 | 第26-27页 |
1.5.4 基于核酸适体探针的比色传感器用于抗生素的检测 | 第27-28页 |
1.6 本论文的思路和创新点 | 第28-30页 |
2.构建适体功能化的纳米金属-有机框架(NMOFs)探针结合核酸酶的循环放大策略用于食品中多种抗生素的同时检测 | 第30-47页 |
2.1 引言 | 第30-3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3-36页 |
2.2.1 试剂与材料 | 第33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33页 |
2.2.3 信号探针的制备 | 第33-35页 |
2.2.3.1 HP-UiO-66-NH_2与UiO-66-NH_2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3.2 信号探针的合成制备 | 第34-35页 |
2.2.4 酶切探针的合成制备 | 第35页 |
2.2.5 双棒循环系统的构建 | 第35-36页 |
2.2.6 方法验证 | 第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6页 |
2.3.1 HP-UiO-66-NH_2的形貌表征 | 第36-38页 |
2.3.2 金棒的形貌表征 | 第38-39页 |
2.3.3 纳米MOF的信号放大验证 | 第39-40页 |
2.3.4 实验参数的优化 | 第40-42页 |
2.3.5 选择性和特异性验证 | 第42-44页 |
2.3.6 适体传感器的分析性能验证 | 第44-45页 |
2.3.7 分析应用 | 第45-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3.构建基于适体功能化的磁珠探针结合HPLC-DAD对食品中酰胺醇类抗生素的特异性富集与同时检测 | 第47-66页 |
3.1 引言 | 第47-4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9-52页 |
3.2.1 试剂及耗材 | 第49-50页 |
3.2.2 适体功能化磁磁珠的制备 | 第50页 |
3.2.3 标准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50-51页 |
3.2.4 HPLC检测系统 | 第51页 |
3.2.5 萃取和再溶解过程 | 第51-52页 |
3.2.6 方法验证 | 第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5页 |
3.3.1 纳米磁珠的表征 | 第52-55页 |
3.3.2 磁珠的饱和吸附容量和选择性的验证 | 第55-59页 |
3.3.3 萃取和解吸条件的优化 | 第59-62页 |
3.3.4 方法验证 | 第62-63页 |
3.3.5 实际样品中的应用 | 第63-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4.基于适体标记的纳米MOF探针结合氟离子选择电极用于牛奶中卡那霉素的现场检测 | 第66-78页 |
4.1 引言 | 第66-6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8-69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68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68页 |
4.2.3 氟离子特异性信号探针的制备 | 第68-69页 |
4.2.4 双棒循环放大系统的构建 | 第69页 |
4.2.5 抗生素的检测 | 第6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7页 |
4.3.1 NMOF,NMOF@Fˉ和金丝的SEM表征 | 第69-72页 |
4.3.2 支点介导的目标物循环验证 | 第72-73页 |
4.3.3 信号探针和放大策略可行性研究 | 第73-74页 |
4.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74-75页 |
4.3.5 分析性能研究 | 第75-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5.全文总结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1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