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 多环芳烃概述 | 第9-10页 |
1.1 多环芳烃特点 | 第9页 |
1.2 土壤多环芳烃的污染来源及危害 | 第9页 |
1.3 我国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现状 | 第9-10页 |
2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 第10-11页 |
2.1 物理修复 | 第10页 |
2.2 化学修复 | 第10页 |
2.3 生物修复 | 第10-11页 |
3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矿化与降解机制 | 第11-12页 |
3.1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矿化 | 第11页 |
3.2 细菌降解多环芳烃的机制 | 第11-12页 |
3.3 真菌降解多环芳烃的机制 | 第12页 |
4 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多环芳烃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15页 |
4.1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多环芳烃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4.1.1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 第12-13页 |
4.1.2 放射性同位素的检测手段 | 第13页 |
4.1.3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在多环芳烃研究中的应用 | 第13页 |
4.2 稳定性同位素探针技术(SIP)及其在多环芳烃研究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4.2.1 SIP技术概述 | 第13-14页 |
4.2.2 SIP技术分类 | 第14-15页 |
4.2.3 SIP技术在示踪多环芳烃功能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页 |
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5.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5.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5.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血红密孔菌H1对蒽的矿化研究 | 第18-25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18-21页 |
1.1 菌株 | 第18页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18页 |
1.3 溶液配置 | 第18-19页 |
1.4 实验设计 | 第19页 |
1.5 蒽的降解率测定 | 第19页 |
1.6 蒽的降解产物分析 | 第19-20页 |
1.7 蒽的矿化率分析 | 第20页 |
1.8 蒽的降解产物极性分析 | 第20-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2.1 血红密孔菌H1对蒽的降解 | 第21页 |
2.2 血红密孔菌H1对蒽的矿化 | 第21-22页 |
2.3 血红密孔菌H1对蒽的降解产物 | 第22页 |
2.4 血红密孔菌H1对蒽降解产物的水溶性 | 第22-23页 |
3 讨论 | 第23-24页 |
4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土壤中细菌和真菌对蒽矿化的研究 | 第25-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1.1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1.2 土样采集与理化性质测定 | 第26页 |
1.3 土样中PAHS的提取与测定 | 第26页 |
1.4 实验设计 | 第26-27页 |
1.5 实验所用引物 | 第27-28页 |
1.6 土壤总DNA提取 | 第28页 |
1.7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28-30页 |
1.7.1 标准品的制备 | 第28-29页 |
1.7.2 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及参数 | 第29-30页 |
1.8 高通量测序 | 第30页 |
1.8.1 基因扩增及上机分析 | 第30页 |
1.8.2 高通量数据处理 | 第30页 |
1.9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40页 |
2.1 抑制剂对蒽矿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 细菌16S和真菌18SRRNA定量分析 | 第31-33页 |
2.3 多环芳烃环羟基双加氧酶(PAH-RHD)基因定量分析 | 第33-35页 |
2.4 OTUS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 | 第35页 |
2.5 抑制剂对细菌群落组成及相对丰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2.6 细菌OTUS火山图分析 | 第36-38页 |
2.7 细菌组间差异OTUS分析 | 第38-40页 |
3 讨论 | 第40-41页 |
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DNA-SIP原位表征蒽功能微生物 | 第42-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1.1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2页 |
1.2 微域培养体系 | 第42-43页 |
1.3 土壤总DNA提取 | 第43页 |
1.4 稳定性同位素探针分析 | 第43-44页 |
1.4.1 试剂配置 | 第43页 |
1.4.2 超高速梯度离心获得不同浮力密度DNA | 第43-44页 |
1.4.3 多环芳烃环羟基双加氧酶基因(PAH-RHD)分析 | 第44页 |
1.4.4 细菌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3页 |
2.1 蒽在土壤中的矿化情况 | 第44页 |
2.2 多环芳烃环羟基双加氧酶(PAH-RHD)定量分析 | 第44-46页 |
2.3 土壤中细菌群落组成及相对丰度分析 | 第46-53页 |
2.3.1 培养到28d时土壤中细菌群落组成及丰度变化 | 第47-49页 |
2.3.2 培养到63d时土壤中细菌群落组成及相对丰度 | 第49-50页 |
2.3.3 土壤中细菌在OUT水平相对丰度变化 | 第50-51页 |
2.3.4 系统发育树建立 | 第51-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1 结论 | 第55页 |
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ABSTRACT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