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基坑开挖卸载引起隧道位移理论计算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基坑开挖卸载引起隧道位移数值模拟研究 | 第15-17页 |
1.2.3 基坑开挖卸载引起隧道位移监测结果研究 | 第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坑开挖引起隧道位移的计算理论研究 | 第19-33页 |
2.1 基坑开挖导致隧道产生位移的机理分析 | 第19页 |
2.2 残余应力法 | 第19-21页 |
2.3 利用Mindlin理论和温克尔地基梁理论建立计算方程 | 第21-26页 |
2.3.1 利用Mindlin理论计算土体附加应力 | 第23-25页 |
2.3.2 利用温克尔地基梁理论建立计算方程 | 第25-26页 |
2.4 利用数值积分方法求解计算方程 | 第26-32页 |
2.4.1 利用高斯积分法求解Mindlin应力解中的定积分项 | 第26-29页 |
2.4.2 利用伽辽金法求解温克尔地基梁计算方程 | 第29-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工程实例与监测数据分析 | 第33-43页 |
3.1 工程背景 | 第33-34页 |
3.2 施工工艺 | 第34-37页 |
3.3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7-38页 |
3.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8-39页 |
3.5 监测点布置方案 | 第39-40页 |
3.6 监测变形控制指标 | 第40页 |
3.7 监测频率 | 第40页 |
3.8 监测位移数据分析 | 第40-42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坑开挖引起下卧隧道位移的数值模拟 | 第43-65页 |
4.1 MIDAS/GTSNX软件介绍 | 第43页 |
4.2 有限元模型基本假定 | 第43-44页 |
4.3 模拟中所使用的本构模型介绍 | 第44-49页 |
4.3.1 土体卸载应力路径 | 第44-46页 |
4.3.2 修正摩尔库伦本构模型 | 第46-47页 |
4.3.3 修正摩尔库伦本构的屈服函数 | 第47页 |
4.3.4 本构模型的参数选取 | 第47-49页 |
4.4 模型中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49-52页 |
4.4.1 抗拔桩与土体接触界面模拟 | 第50页 |
4.4.2 围护桩的模拟 | 第50-51页 |
4.4.3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4.5 小竖井开挖方案工况模拟 | 第52-53页 |
4.6 竖井开挖方法引起隧道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 第53-61页 |
4.6.0 基坑变形分析 | 第53-54页 |
4.6.1 隧道竖直方向位移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4.6.2 隧道水平方向位移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4.7 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对比 | 第61-64页 |
4.7.1 隧道竖直方向位移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4.7.2 隧道水平方向位移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两种不同开挖方方案对比分析 | 第65-77页 |
5.1 原分层分块放坡开挖方案 | 第65-66页 |
5.2 原开挖方案的有限元模拟计算 | 第66-73页 |
5.2.1 原开挖方案工况模拟 | 第67-68页 |
5.2.2 原方案开挖引起隧道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 第68-73页 |
5.3 两种不同方案开挖下隧道位移对比分析 | 第73-75页 |
5.3.1 隧道竖直方向位移对比分析 | 第73-74页 |
5.3.2 隧道水平方向位移对比分析 | 第74-75页 |
5.3.3 对比分析结论 | 第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控制隧道隆起的几种工程措施 | 第77-94页 |
6.1 抢险方案研究 | 第77-85页 |
6.1.1 隧道内重物堆载分析 | 第77-78页 |
6.1.2 方案一:隧道内重物堆载 | 第78-82页 |
6.1.3 原卸载区域覆土回填分析 | 第82-83页 |
6.1.4 方案二:卸载区域覆土回填 | 第83-85页 |
6.1.5 建议方案 | 第85页 |
6.2 地基加固对隧道隆起的影响 | 第85-90页 |
6.3 隧道洞内布置支撑 | 第90-91页 |
6.4 基坑降水对隧道隆起的影响 | 第91-93页 |
6.4.1 降水影响分析 | 第92-9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7页 |
7.1 结论 | 第94-95页 |
7.2 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