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1.2 拱结构动力稳定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动力稳定判别准则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拱结构动力稳定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1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圆弧拱平面内动力失稳原理 | 第24-30页 |
2.1 圆弧拱动力失稳机理 | 第24-26页 |
2.1.1 结构动力失稳的本质 | 第24-25页 |
2.1.2 拱结构平面内的动力稳定性 | 第25-26页 |
2.2 参数共振的基本理论 | 第26-29页 |
2.2.1 参数共振概述 | 第26页 |
2.2.2 圆弧拱平面内动力稳定计算原理 | 第26-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模型实验方案 | 第30-60页 |
3.1 试验目的与概述 | 第30-31页 |
3.1.1 试验目的 | 第30页 |
3.1.2 试验概述 | 第30-31页 |
3.2 实验模型设计 | 第31-35页 |
3.2.1 实验对象 | 第31-32页 |
3.2.2 实验模型现场布置 | 第32-34页 |
3.2.3 实验模型系统布置 | 第34-35页 |
3.3 振动测试系统 | 第35-39页 |
3.3.1 激振系统 | 第35-37页 |
3.3.2 测量系统 | 第37-39页 |
3.4 实验模型安装及实验设备的操作步骤 | 第39-43页 |
3.4.1 模型安装步骤 | 第39-41页 |
3.4.2 仪器使用步骤 | 第41-43页 |
3.5 实验步骤与方法 | 第43-51页 |
3.5.1 自振模态实验的测定 | 第43-48页 |
3.5.2 动力不稳定域的实验测试方法 | 第48-49页 |
3.5.3 圆弧拱非线性振动的测试方法 | 第49-50页 |
3.5.4 周期基础振动的准确性 | 第50-51页 |
3.6 实验结果分析方法 | 第51-56页 |
3.6.1 波形分析判断动力失稳方法 | 第51页 |
3.6.2 波形分析判断平面内失稳 | 第51-54页 |
3.6.3 数值分析验证平面内动力不稳定域 | 第54-56页 |
3.7 实验工况 | 第56-5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动力稳定性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0-92页 |
4.1 圆弧拱自振模态实验测量结果 | 第60-63页 |
4.1.1 自振频率测定结果 | 第60-62页 |
4.1.2 阻尼比测试结果 | 第62-63页 |
4.2 携带集中质量圆弧拱面内动力不稳定域实验验证 | 第63-78页 |
4.2.1 圆弧拱平面内动力不稳定域激振实验的时域结果 | 第64-74页 |
4.2.2 平面内动力不稳定域实验值验证 | 第74-78页 |
4.3 圆弧拱非线性振动实验测试结果 | 第78-85页 |
4.4 圆弧拱动力稳定实验参数分析 | 第85-90页 |
4.4.1 动力失稳随激振力变化规律 | 第86-89页 |
4.4.2 动力失稳随矢跨比变化规律 | 第89-9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5.1 结论 | 第92-93页 |
5.2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