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3 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4 主要内容安排和研究价值 | 第13-17页 |
1.4.1 主要内容安排 | 第13-16页 |
1.4.2 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发展现状 | 第17-34页 |
2.1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17-26页 |
2.1.1 元胞自动机的定义及构成 | 第17-21页 |
2.1.2 元胞自动机的特征 | 第21页 |
2.1.3 交通流元胞自动机 | 第21-26页 |
2.2 无人驾驶发展与现状 | 第26-31页 |
2.2.1 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2.2.2 自主车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28-31页 |
2.3 人机混合驾驶交通流研究现状 | 第31-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单车道人机驾驶混合交通流建模与仿真 | 第34-46页 |
3.1 单车道人机驾驶混合模型的建立 | 第34-36页 |
3.1.1 建立模型的背景及基本假设 | 第34-35页 |
3.1.2 定义安全距离 | 第35-36页 |
3.2 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3.2.1 有人驾驶模型 | 第36-37页 |
3.2.2 无人驾驶模型 | 第37-38页 |
3.3 模型参数取值与仿真设置 | 第38页 |
3.4 基本图分析 | 第38-39页 |
3.5 拥堵及速度分析 | 第39-41页 |
3.6 车头间距分析 | 第41-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双车道普通车辆-自动货车混合驾驶交通流建模与仿真. | 第46-61页 |
4.1 双车道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46-48页 |
4.1.1 自动货车队列 | 第46-47页 |
4.1.2 普通车辆 | 第47-48页 |
4.2 双车道普通车辆-自动货车队列模型的建立 | 第48-51页 |
4.2.1 普通车辆-自动货车直行规则 | 第48-49页 |
4.2.2 普通车辆换道规则 | 第49-50页 |
4.2.3 换道概率模型 | 第50-51页 |
4.3 模型参数取值与仿真设置 | 第51-52页 |
4.4 基本图分析 | 第52-56页 |
4.4.1 自动货车比例对基本图的影响 | 第52-54页 |
4.4.2 自动货车比例对普通车辆换道的影响 | 第54-56页 |
4.5 自动货车组队特性分析 | 第56-59页 |
4.5.1 基本交通流参数分析 | 第56-57页 |
4.5.2 速度特性分析 | 第57-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4页 |
5.1 工作总结和主要创新 | 第61-62页 |
5.1.1 工作总结 | 第61-62页 |
5.1.2 主要创新 | 第62页 |
5.2 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附录一 | 第71-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