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先张预应力混凝土BULB-T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必要性 | 第9-12页 |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 | 第12-18页 |
1.2.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特点与发展 | 第12-13页 |
1.2.2 预制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与应用 | 第13-16页 |
1.2.3 折线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梁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4 现有研究不足 | 第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线路 | 第18-20页 |
第二章 BULB-T梁构造形式与预制方法研究 | 第20-41页 |
2.1 概述 | 第20页 |
2.2 BULB-T梁的一般构造 | 第20-26页 |
2.2.1 截面形式 | 第20-22页 |
2.2.2 钢筋布置特点 | 第22-26页 |
2.3 BULB-T梁桥的一般构造 | 第26-35页 |
2.3.1 总体布置形式 | 第26-29页 |
2.3.2 横梁构造 | 第29-30页 |
2.3.3 桥面板构造 | 第30-32页 |
2.3.4 桥面板与主梁连接 | 第32-34页 |
2.3.5 主梁沿纵向连接 | 第34-35页 |
2.4 BULB-T梁的预制方式 | 第35-40页 |
2.4.1 钢绞线弯起方式 | 第35-38页 |
2.4.2 放张方式 | 第38-39页 |
2.4.3 预制布置形式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30M BULB-T梁预制工艺试验研究 | 第41-54页 |
3.1 概述 | 第41页 |
3.2 BULB-T梁设计 | 第41-42页 |
3.3 BULB-T梁预制方案设计 | 第42-44页 |
3.3.1 预制系统设计 | 第42-43页 |
3.3.2 转向装置设计 | 第43页 |
3.3.3 试验梁预制流程 | 第43-44页 |
3.4 试验方案 | 第44-46页 |
3.4.1 试验内容 | 第44-45页 |
3.4.2 测点布置 | 第45-46页 |
3.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52页 |
3.5.1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6-47页 |
3.5.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47-48页 |
3.5.3 摩擦损失试验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3.5.4 梁端主应力测试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3.5.5 BULB-T梁反拱测试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30M BULB-T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 第54-64页 |
4.1 概述 | 第54页 |
4.2 试验方案 | 第54-57页 |
4.2.1 试验BULB-T梁 | 第54页 |
4.2.2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 第54-56页 |
4.2.3 测点布置 | 第56-57页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7-62页 |
4.3.1 试验梁应变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4.3.2 试验梁开裂分析 | 第58-60页 |
4.3.3 试验梁位移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4.3.4 试验梁破坏形态分析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BULB-T梁受弯设计规范对比 | 第64-84页 |
5.1 概述 | 第64页 |
5.2 材料强度取值 | 第64-67页 |
5.2.1 混凝土强度取值 | 第64-66页 |
5.2.2 钢筋强度取值 | 第66-67页 |
5.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对比分析 | 第67-79页 |
5.3.1 控制张拉应力 | 第67页 |
5.3.2 预压应力计算 | 第67-68页 |
5.3.3 预应力损失计算 | 第68-76页 |
5.3.4 开裂弯矩计算 | 第76-77页 |
5.3.5 裂缝宽度计算 | 第77-78页 |
5.3.6 挠度计算 | 第78-79页 |
5.4 极限抗弯承载能力计算对比分析 | 第79-82页 |
5.4.1 配筋率限值 | 第79-80页 |
5.4.2 计算模型 | 第80-82页 |
5.4.3 抗弯承载能力计算 | 第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