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面向目标识别的机载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研究第16-17页
        1.2.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应用于目标识别的研究第17-18页
        1.2.3 中国学术技术界关于数据融合与目标识别的研究第18-19页
    1.3 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第19-24页
        1.3.1 本文的研究来源第19页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3 主要贡献第20-22页
        1.3.4 结构安排第22-24页
第二章 目标识别中的机载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第24-34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机载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模型第24-27页
        2.2.1 机载传感器识别数据分析第25-26页
        2.2.2 机载传感器识别数据组成结构第26页
        2.2.3 机载传感器识别数据不确定性分析第26-27页
    2.3 机载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第27-33页
        2.3.1 机载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主要问题第27-28页
        2.3.2 多传感器信息配准关联技术第28-31页
        2.3.3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判决第31-33页
    2.4 本章总结第33-34页
第三章 目标信息配准关联第34-66页
    3.1 面向高机动复杂运动模型的时间配准误差估计第34-44页
        3.1.1 数学模型第34-35页
        3.1.2 误差传递模型第35-39页
        3.1.3 仿真验证数据与结果第39-44页
    3.2 基于机载极坐标系的空间配准方法第44-53页
        3.2.1 数学模型第44-47页
        3.2.2 坐标转换第47-50页
        3.2.3 算法流程第50-51页
        3.2.4 仿真验证数据与结果第51-53页
    3.3 基于身份反馈的协同信息关联方法第53-64页
        3.3.1 数学模型第53-54页
        3.3.2 算法流程第54-61页
        3.3.3 仿真验证数据与结果第61-64页
    3.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四章 目标数据融合判决第66-87页
    4.1 引言第66页
    4.2 融合判决模型第66-67页
    4.3 基于信任区间的证据距离度量方法第67-71页
        4.3.1 证据间距离度量方法第69-70页
        4.3.2 数值计算第70-71页
    4.4 基于冲突强度度量的分层多周期融合判决方法第71-86页
        4.4.1 分层多周期融合架构第71-76页
        4.4.2 基于证据距离度量的融合方法第76-77页
        4.4.3 目标属性判决规则第77-78页
        4.4.4 仿真验证数据与结果第78-86页
    4.5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五章 面向目标识别的机载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仿真验证第87-106页
    5.1 仿真框架与仿真想定第87-92页
        5.1.1 仿真框架第87-90页
        5.1.2 仿真想定第90-91页
        5.1.3 运行时序第91-92页
    5.2 配准关联技术仿真评估第92-96页
    5.3 融合判决技术仿真评估第96-100页
    5.4 目标识别综合效能评估第100-104页
    5.5 小结第104-106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第106-110页
    6.1 全文总结第106-109页
    6.2 工作展望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3页
附录A第123-12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25-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构多智能体系统的输出一致性研究
下一篇:时域稀疏信号的低功耗模拟—数字转换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