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论语>选读》教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教材特点与教学现状 | 第13-17页 |
一、教材特点 | 第13-14页 |
二 教学现状 | 第14-17页 |
(一) 从教师角度看 | 第14-15页 |
(二) 从学生角度看 | 第15-16页 |
(三) 从教材角度看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教学策略 | 第17-26页 |
一、“主题式”教学 | 第17-19页 |
(一) 主题设计 | 第17-18页 |
(二) 主问题设计 | 第18-19页 |
二、“对话式”教学 | 第19-21页 |
(一) 引进话题,展开对话 | 第19-20页 |
(二) 延展对话,拓宽视野 | 第20页 |
(三) 反思对话,质疑思辨 | 第20-21页 |
三、“整合式”教学 | 第21-23页 |
(一) 各章节内容的整合 | 第21-22页 |
(二) 《论语》与教材的整合 | 第22-23页 |
(三) 名家解读与教材的整合 | 第23页 |
四、其他教学策略 | 第23-26页 |
(一) “诵读式”教学 | 第23-24页 |
(二) “写作式”教学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教学案例研究 | 第26-36页 |
一、《沂水春风》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 第26-29页 |
(一) 导入—寻找可以教的契合点 | 第26-27页 |
(二) 整体感知—追寻《论语》课堂的语文味 | 第27-28页 |
(三) 文本探究—主问题引领学生走进孔子 | 第28-29页 |
二、《中庸之道》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 第29-32页 |
(一) 教学过程 | 第29-31页 |
(二) 教学思考 | 第31-32页 |
三、《高山仰止》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 第32-34页 |
(一) 章节内容的整合—谈孔门的“异类” | 第32-33页 |
(二) 《论语》与教材的整合—探子路的形象 | 第33页 |
(三) 名家解读与教材的整合—叹夫子的人格 | 第33-34页 |
四、教学思考和建议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