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5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2-15页 |
1. “伪学习”现象愈演愈烈 | 第12页 |
2. 学习面临虚无主义的危机 | 第12-13页 |
3. 我国学生学习情感投入研究缺乏 | 第13-14页 |
4. 学习投入研究细化的客观要求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6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6-23页 |
1. 情感投入概念的形成 | 第17-18页 |
2. 情感投入的主要结构 | 第18-20页 |
3. 情感投入的测量工具 | 第20-22页 |
4. 情感投入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 第22-23页 |
(四) 研究设计 | 第23-2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一、情感投入的内涵解析 | 第25-35页 |
(一) 情感与情感投入 | 第25-28页 |
1. 情感: 一种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 | 第25-26页 |
2. 情感投入: 学生学习的重要参数 | 第26-27页 |
3. 情感投入与认知投入、行为投入的关系 | 第27-28页 |
(二) 情感投入的主要特点 | 第28-31页 |
1. 间接性和内隐性 | 第28-29页 |
2. 深刻性和稳定性 | 第29-30页 |
3. 倾向性和效能性 | 第30-31页 |
4. 个体性和能动性 | 第31页 |
(三) 情感投入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1-35页 |
1. 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与年级 | 第32页 |
2. 个体特征变量:学习需求与学业倦怠 | 第32-33页 |
3.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 第33-34页 |
4. 师生关系类型 | 第34页 |
5. 学校生活满意度 | 第34-35页 |
二、情感投入的结构要素及其作用 | 第35-44页 |
(一) 情感投入的结构要素分析 | 第35-40页 |
1. 情感的类型划分 | 第35-37页 |
2. 情感投入的结构要素 | 第37-40页 |
(二) 情感投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 第40-44页 |
1. 学习状态的维持 | 第40-41页 |
2. 学习过程的改善 | 第41-42页 |
3. 学习效果的提升 | 第42-44页 |
三、初中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状况调查 | 第44-58页 |
(一) 调查目的 | 第44-45页 |
(二) 调查方法 | 第45-47页 |
1. 工具 | 第45-46页 |
2. 样本构成 | 第46-47页 |
(三) 结果分析 | 第47-54页 |
1. 初中生学习情感投入的总体情况 | 第47-48页 |
2. 初中生学习情感投入的群体特征差异分析 | 第48-54页 |
(四) 结果讨论 | 第54-58页 |
1. 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度处于中等水平 | 第54-55页 |
2. 不同年级的初中生群体在情感投入度上存在差异 | 第55-56页 |
3. 不同班级身份的初中生群体在情感投入度上存在差异 | 第56页 |
4. 不同学业压力水平的初中生群体在情感投入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 第56-57页 |
5. 不同师生关系类型的初中生群体在情感投入度上存在差异 | 第57-58页 |
四、初中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投入的引导策略 | 第58-65页 |
(一) 激发学生情感投入 | 第58-60页 |
1. 了解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情感投入状况 | 第58页 |
2.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兴趣 | 第58-59页 |
3. 适当发挥教师情感的作用 | 第59-60页 |
(二) 维持学生情感投入 | 第60-62页 |
1. 创设体验式与参与式的学习情境 | 第60-61页 |
2. 创设理解、尊重与信任的师生人际情境 | 第61页 |
3. 增强学生的情感投入调控意识与能力 | 第61-62页 |
(三) 提升学生情感投入 | 第62-63页 |
1. 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情感价值关系 | 第62-63页 |
2. 增强学生的情感投入体验 | 第63页 |
(四) 转化学生情感投入 | 第63-65页 |
1. 促进学生情感投入对象的转化 | 第63-64页 |
2. 促进学生的“情智互动”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