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食用油脂加工工业论文--食用油脂工业副产品加工与利用论文

油橄榄果渣多酚活性物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2-34页
    1.1 引言第22-24页
        1.1.1 研究背景第22-23页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24页
        1.1.3 项目来源第2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4-31页
        1.2.1 油橄榄果渣主要的化学成分第25-26页
        1.2.2 油橄榄果渣多酚的产生方式及检测方法第26页
        1.2.3 油橄榄果渣多酚的萃取方法第26-28页
        1.2.4 油橄榄果渣中多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衍生物的制备第28-31页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第31-33页
        1.3.1 研究目标第31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31-33页
    1.4 创新点第33页
    1.5 技术路线图第33-34页
第二章 油橄榄果渣多酚HPLC特征及其裂解规律研究第34-47页
    2.1 引言第34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4-37页
        2.2.1 材料第34-35页
        2.2.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35页
        2.2.3 实验方法第35-36页
        2.2.4 多酚含量检测方法第36-37页
        2.2.5 主要多酚化合物质谱裂解规律分析第37页
        2.2.6 数据处理第3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7-46页
        2.3.1 油橄榄果渣中多酚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第37-39页
        2.3.2 样品中多酚含量及组成第39页
        2.3.3 主要多酚裂解规律第39-46页
    2.4 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超声辅助酶解提取油橄榄果渣多酚的工艺研究第47-67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7-52页
        3.2.1 材料第47页
        3.2.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47-48页
        3.2.3 实验方法第48-52页
        3.2.4 数据处理第5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2-66页
        3.3.1 超声辅助酶解提取油橄榄果渣多酚化合物的单因素试验第52-56页
        3.3.2 Box-Behnken工艺优化结果第56-60页
        3.3.3 验证试验结果第60-61页
        3.3.4 多酚提取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第61-64页
        3.3.5 不同萃取部位多酚的含量及组成第64-65页
        3.3.6 不同萃取物抗氧化能力评价第65-66页
    3.4 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超声辅助酶解提取多酚前后果渣热解特征的研究第67-90页
    4.1 引言第67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7-73页
        4.2.1 材料第67-68页
        4.2.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68页
        4.2.3 热稳定性分析方法第68-69页
        4.2.4 热分解动力学及机理研究第69-72页
        4.2.5 热力学参数的计算第72-7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3-88页
        4.3.1 多酚提取前后油橄榄果渣的FT-IR光谱特征第73-74页
        4.3.2 多酚提取前后油橄榄果渣微观结构的变化第74-75页
        4.3.3 不同样品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第75-76页
        4.3.4 不同样品的热解特征分析第76-80页
        4.3.5 不同样品的热解动力学和机理分析第80-87页
        4.3.6 油橄榄果渣在热解过程中热力学参数的分析第87-88页
    4.4 小结第88-90页
第五章 油橄榄果渣多酚富集工艺研究第90-106页
    5.1 引言第90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90-96页
        5.2.1 主要材料与试剂第90-91页
        5.2.2 主要仪器第91页
        5.2.3 试验方法第91-96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96-105页
        5.3.1 树脂筛选第96-98页
        5.3.2 吸附动力学研究第98-100页
        5.3.3 吸附等温线和热力学研究第100-102页
        5.3.4 油橄榄果渣中多酚类化合物的富集第102-105页
    5.4 小结第105-106页
第六章 油橄榄果渣多酚富集产物中化学成分研究第106-124页
    6.1 引言第106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06-110页
        6.2.1 材料第106页
        6.2.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106-108页
        6.2.3 不同极性部位萃取物制备第108页
        6.2.4 GC-MS分析不同样品的成分组成第108页
        6.2.5 乙酸乙酯层化学成分分析第108-109页
        6.2.6 数据分析第109-110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10-123页
        6.3.1 GC-MS对有效活性成分不同萃取部位的成分分析第110-115页
        6.3.2 乙酸乙酯层化合物化学成分研究第115-123页
    6.4 小结第123-124页
第七章 油橄榄果渣多酚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第124-133页
    7.1 引言第124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124-127页
        7.2.1 主要材料与试剂第124页
        7.2.2 主要仪器第124-125页
        7.2.3 实验方法第125-127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127-132页
        7.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比较第127-128页
        7.3.2 荧光发射光谱的分析第128-129页
        7.3.3 荧光猝灭机理和结合常数的推断第129-130页
        7.3.4 分子间作用力类型的考察第130页
        7.3.5 分子间结合距离的计算第130-131页
        7.3.6 同步荧光光谱的绘制第131-132页
    7.4 小结第132-133页
第八章 油橄榄果渣多酚中酪醇衍生物制备及活性评价第133-145页
    8.1 引言第133页
    8.2 材料与方法第133-137页
        8.2.1 主要材料试剂第133-134页
        8.2.2 主要仪器第134页
        8.2.3 多酚衍生物的制备第134-135页
        8.2.4 不同样品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第135-136页
        8.2.5 数据分析第136-137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37-144页
        8.3.1 酪醇酯交换反应及其机理推测第137-139页
        8.3.2 二氢嘧啶酮衍生物的制备与机理分析第139-143页
        8.3.3 不同化合物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第143-144页
    8.4 小结第144-145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145-149页
    9.1 结论第145-148页
    9.2 展望第148-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8页
附录第168-185页
缩写词对照表第185-186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86-187页
致谢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经编毛绒织物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研究
下一篇:纳米纤维素基超疏水涂层的构筑及耐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