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作曲理论论文--其他作曲理论论文

通过对声音材料的剖析看作品《Riflessioni》与《Beyond》在创作思维上的共性与个性

论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0页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阐述第10-12页
    第一节 幻听音乐与幻听音乐作品《Riflessioni》第10页
    第二节 混合类电子音乐与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Beyond》第10-11页
    第三节 “形态类型学”第11-12页
第二章 《Riflessioni》与《Beyond》声音材料的解构与剖析第12-28页
    第一节 《Riflessioni》与《Beyond》中声音材料的分类及作用第12-22页
        一、《Riflessioni》声音材料的分类及作用第12-16页
            (一) 原声采样类第12-14页
                1、强吐音——标志性符号第12页
                2、气息声——音色的延伸第12-13页
                3、乐音——传统与电子的交融第13-14页
            (二) 电子合成类第14-16页
        二、《Beyond》声音材料的分类与作用第16-22页
            (一) 钢琴——主导动机中点性因素的集合第16-20页
                1、“重复型”的同音反复第16-17页
                2、“脉冲型”的柱式和弦第17页
                3、“游移型”的快速跑动及其衍生第17-19页
                4、“持续型”的展音第19页
                5、“第五件乐器”——同质的特殊奏法第19-20页
            (二) 大提琴与单簧管——“互补”与“交融”第20-21页
            (三) 电子音乐——与三重乐器的综合表达第21-22页
                1、 “交互式”的主角第21页
                2、“Beyond”的体现第21-22页
    第二节 《Riflessioni》与《Beyond》的“潜含性”声音材料第22-25页
        一、物理型“潜含性”声音材料第22-24页
        二、合成型“潜含性”声音材料第24-25页
    第三节 《Riflessioni》与《Beyond》声音材料在结构布局中的特点第25-28页
        一、《Riflessioni》声音材料横向与纵向上的叠加特点第25-26页
        二、《Beyond》声音材料各声部任意搭配的组合特点第26-28页
第三章 《Riflessioni》与《Beyond》电子音乐意识的个性与共性第28-39页
    第一节 两首作品中电子音乐的模仿意识第28-34页
        一、音色的模仿——过渡性与符号化第28-30页
            (一) 音色细部的模仿——过渡性第28-29页
            (二) 音色整体的模仿——符号化第29-30页
        二、技术的模仿——相互性第30-32页
            (一) 电子音乐模仿传统器乐的演奏技术第30-31页
            (二) 传统器乐模仿电子音乐的变形技术第31-32页
        三、形态的模仿——扩展性第32-33页
            (一) 横向上扩展“同质异类”的音乐语汇第32页
            (二) 纵向上丰富“异质异类”的声部织体第32-33页
        小节 总结整体性统一的根源第33-34页
    第二节 两首作品中电子音乐的形象意识第34-36页
        一、声音“形象”的塑造第34页
        二、音乐“形象”的持续第34-35页
        三、体裁“形象”的个性第35页
        四、整体“形象”的意识构成及意义第35-36页
        小节 总结音乐的美学价值第36页
    第三节 两首作品中电子音乐的重复意识第36-39页
        一、相对规则的重复第36-37页
        二、非规则的重复第37-39页
            (一) 间隔的无序重复第37-38页
            (二) 密度的无序重复第38-39页
总结第39-41页
    第一节 从细部到局部第39页
    第二节 从局部到整体第39-41页
参考文献第41-42页
附录第42-43页
后记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浅析室内乐作品《沧浪,沧浪...》中古筝的运用
下一篇:论三种持续型声音形态在影片《敦刻尔克》配乐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