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通行能力方面 | 第12页 |
·交叉口的交通信号设计 | 第12-13页 |
·交叉口的行人、非机动车的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城市信号交叉口分析 | 第17-21页 |
·城市信号交叉口车道组划分 | 第17-19页 |
·信号交叉口处车流运行特性 | 第19-20页 |
·直行车流的运行特性 | 第19页 |
·左转车流的运行特性 | 第19页 |
·右转车流特性 | 第19-20页 |
·车头时距 | 第20页 |
·启动损失时间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1-28页 |
·交通条件影响折减系数 | 第21-24页 |
·行人对通行能力的影响 | 第21-23页 |
·综合评价 | 第23页 |
·非机动车对通行能力的影响 | 第23-24页 |
·综合评定 | 第24页 |
·道路条件影响折减系数 | 第24-26页 |
·修正系数前提条件的不足 | 第26页 |
·信号交叉口服务水平评价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交叉口信号设计优化 | 第28-46页 |
·信号控制的目的 | 第28页 |
·信号控制方式 | 第28-30页 |
·控制范围划分 | 第29-30页 |
·控制原理划分 | 第30页 |
·信号相位的相关概念 | 第30-33页 |
·周期时长的优化方法 | 第33-35页 |
·TRRL法 | 第33-34页 |
·ARRB法 | 第34-35页 |
·HCM法 | 第35页 |
·绿信比优化方法研究 | 第35-36页 |
·相位差常用优化方法研究 | 第36页 |
·图解法 | 第36页 |
·数解法 | 第36页 |
·信号相位设计的原则和流程 | 第36-37页 |
·信号配时计算方法和步骤 | 第37-39页 |
·信号周期的计算 | 第38-39页 |
·绿信比 | 第39页 |
·信号配时的计算步骤 | 第39-41页 |
·具体算例 | 第41-44页 |
·两相位信号配时计算 | 第41-42页 |
·多相位信号配时计算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 | 第46-64页 |
·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基本概念 | 第46页 |
·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分类 | 第46页 |
·国外几种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 第46-51页 |
·美国HCM(Highway capacity manual) | 第47-50页 |
·英国的HRRL法 | 第50-51页 |
·国内主要的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 第51-54页 |
·停车线法 | 第51-53页 |
·冲突点法 | 第53页 |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计算方法 | 第53-54页 |
·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 第54-60页 |
·设计通行能力 | 第54-56页 |
·信号控制的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修正系数 | 第56-57页 |
·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延误分析 | 第57-58页 |
·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交通特性分析 | 第58-60页 |
·信号控制十字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分析 | 第60-63页 |
·进道口设计通行能力 | 第61-63页 |
·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基于信号控制的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 | 第64-85页 |
·信号控制的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 | 第66-73页 |
·一种左转比例下通行能力 | 第66-70页 |
·二种左转比例下通行能力 | 第70-73页 |
·信号控制的十字形交叉口通行能力 | 第73-81页 |
·一种左转比例下通行能力 | 第73-78页 |
·二种左转比例下通行能力 | 第78-81页 |
·通行能力对比 | 第81-82页 |
·定周期下通行能力对照 | 第82-83页 |
·两相位向多相位转变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6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85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