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3页 |
附表索引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6-18页 |
1.2.1 侧面碰撞安全性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6-17页 |
1.2.2 概念设计模型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7-18页 |
1.3 概念设计模型的运用背景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基于碰撞能量管理的整车侧碰安全性开发策略 | 第20-34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侧碰乘员损伤机理分析 | 第20-24页 |
2.2.1 侧面碰撞过程 | 第20-21页 |
2.2.2 侧面碰撞能量管理 | 第21-24页 |
2.3 侧碰安全评价方法介绍 | 第24-27页 |
2.3.1 整车耐撞性评价方法 | 第24页 |
2.3.2 乘员损伤评价方法 | 第24-27页 |
2.4 侧碰安全开发关键技术介绍 | 第27-32页 |
2.4.1 提高整车侧面碰撞仿真模型精度的方法 | 第27-29页 |
2.4.2 子系统结构方法 | 第29-30页 |
2.4.3 优化设计方法概述 | 第30-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整车侧面碰撞概念设计简化模型建模方法 | 第34-44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集中参数侧碰模型的建立 | 第34-37页 |
3.2.1 模型建立 | 第34-36页 |
3.2.2 参数提取与模型验证 | 第36-37页 |
3.3 隐式参数化侧碰模型的建立 | 第37-42页 |
3.3.1 参数化白车身模型建立 | 第37-39页 |
3.3.2 参数化整车侧碰模型建立 | 第39-41页 |
3.3.3 模型精度验证 | 第41-42页 |
3.3.4 优化流程构建 | 第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集中参数模型在概念阶段侧碰安全性设计中的运用 | 第44-58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分析流程 | 第44-45页 |
4.3 新型侧碰集中参数模型介绍 | 第45-48页 |
4.3.1 模型建立 | 第45-47页 |
4.3.2 力学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47-48页 |
4.4 集中参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第48-54页 |
4.4.1 侧碰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48-50页 |
4.4.2 侧碰集中参数模型的参数确定 | 第50-51页 |
4.4.3 侧碰集中参数模型精度验证 | 第51-54页 |
4.5 车身关键区域刚度优化 | 第54-56页 |
4.5.1 优化数学模型建立 | 第54-56页 |
4.5.2 优化结果分析 | 第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隐式参数化模型在概念阶段侧碰安全性设计中的运用 | 第58-78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基于隐式参数化技术的整车侧碰安全性概念开发 | 第58-60页 |
5.2.1 传统整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概念开发流程 | 第58-59页 |
5.2.2 新型整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概念开发流程 | 第59-60页 |
5.3 参数化白车身关键区域侧碰安全性设计 | 第60-66页 |
5.3.1 简化模型建立 | 第60-61页 |
5.3.2 模型精度验证 | 第61-62页 |
5.3.3 边界条件稳定性分析 | 第62-63页 |
5.3.4 白车身关键区域参数优化 | 第63-66页 |
5.4 参数化内饰板侧碰安全性设计 | 第66-76页 |
5.4.1 简化模型建立 | 第66-69页 |
5.4.2 模型精度验证 | 第69-71页 |
5.4.3 内饰板参数优化 | 第71-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