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走廊新建北京机场线线路模式选择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1.1 北京轨道交通现状 | 第12-16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1 普通轨道线模式 | 第17-18页 |
1.3.2 机场专线模式 | 第18页 |
1.3.3 快慢线模式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2 共用走廊条件下线路模式分析 | 第22-40页 |
2.1 定义及内涵 | 第22页 |
2.2 快慢线模式概述 | 第22-29页 |
2.2.1 快慢线常见类型 | 第22-24页 |
2.2.2 技术要点 | 第24-29页 |
2.3 共线运行线路模式 | 第29-34页 |
2.3.1 实例分析 | 第30-31页 |
2.3.2 越行站设置形式 | 第31页 |
2.3.3 共线越行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4 越行点的设置 | 第32-34页 |
2.3.5 特点分析 | 第34页 |
2.4 跨线运行线路模式 | 第34-37页 |
2.4.1 实例分析 | 第34-35页 |
2.4.2 接轨站的设置 | 第35-37页 |
2.4.3 特点分析 | 第37页 |
2.5 分线运行线路模式 | 第37页 |
2.5.1 特点分析 | 第37页 |
2.6 各种线路模式的比较 | 第37-3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新机场线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64页 |
3.1 客流 | 第40-48页 |
3.1.1 新机场轨道专线客流预测结果 | 第40-47页 |
3.1.2 客流预测处理结果 | 第47-48页 |
3.1.3 客流预测结果对于线路模式选择的影响 | 第48页 |
3.2 速度 | 第48-49页 |
3.3 制式 | 第49-54页 |
3.3.1 系统制式影响分析 | 第49-51页 |
3.3.2 新机场线系统制式选择 | 第51-52页 |
3.3.3 坐席布置模式选择 | 第52-54页 |
3.4 信号 | 第54-55页 |
3.4.1 信号系统选择原则 | 第54页 |
3.4.2 信号系统常见方案 | 第54-55页 |
3.5 能耗 | 第55-56页 |
3.5.1 列车能耗影响因素 | 第55-56页 |
3.5.2 车站能耗影响因素 | 第56页 |
3.6 造价 | 第56-58页 |
3.6.1 影响造价的因素 | 第57页 |
3.6.2 降低造价的措施 | 第57-58页 |
3.7 车站 | 第58-6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4 北京新机场线线路模式选择 | 第64-92页 |
4.1 新机场线的研究区段 | 第64-70页 |
4.1.1 中心城分线共用走廊方案 | 第64-67页 |
4.1.2 中心城共线方案 | 第67-70页 |
4.2 新机场线航站楼及R3线研究 | 第70-72页 |
4.2.1 航站楼 | 第70页 |
4.2.2 R3(19号)线 | 第70-72页 |
4.3 机场线线路模式选择 | 第72-90页 |
4.3.1 线路模式选择决策体系 | 第72-74页 |
4.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决策模型 | 第74-76页 |
4.3.3 目标层的确定 | 第76页 |
4.3.4 准则层的合理性研究 | 第76-77页 |
4.3.5 准则层权重研究 | 第77-78页 |
4.3.6 建立层次分析法决策模型 | 第78页 |
4.3.7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分析 | 第78-80页 |
4.3.8 评价指标以及评语集 | 第80页 |
4.3.9 建立分线模式的模糊评价模型 | 第80-82页 |
4.3.10 建立共线模式的模糊评价模型 | 第82-84页 |
4.3.11 建立跨线模式的模糊评价模型 | 第84-86页 |
4.3.12 结论 | 第86-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92-94页 |
5.1 总结 | 第92页 |
5.2 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作者简历 | 第98-10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