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前言 | 第7-10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7-8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1.3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3.2 研究假设 | 第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8页 |
1.4.2 研究工具 | 第8-9页 |
1.4.3 研究过程 | 第9页 |
1.4.4 研究结果 | 第9页 |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9页 |
1.6 研究结论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2.1.1 D型人格 | 第10页 |
2.1.2 心理压力感 | 第10-11页 |
2.1.3 心理健康 | 第11页 |
2.2 D型人格的研究 | 第11-14页 |
2.3 D型人格测量量表的研究 | 第14页 |
2.4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研究 | 第14-15页 |
2.5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 第15-18页 |
3 研究设计 | 第18-21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18页 |
3.3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3.4 研究工具 | 第18-20页 |
3.4.1 一般情况调查表 | 第18页 |
3.4.2 DS-14(Type D Personality Scale,D型人格量表) | 第18-19页 |
3.4.3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 | 第19页 |
3.4.4 SCL-90(Symptom Check List 90,症状自评量表) | 第19-20页 |
3.5 施测过程 | 第20页 |
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0-21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1-26页 |
4.1 我国D型人格大学生总体分布情况 | 第21页 |
4.2 D型人格大学生人口学资料情况 | 第21-22页 |
4.3 DS-14 NA、SI得分情况 | 第22-23页 |
4.4 D型人格与心理压力感的关系 | 第23-24页 |
4.5 D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4-26页 |
5 讨论 | 第26-30页 |
5.1 大学生D型人格检出率分析 | 第26页 |
5.2 D型人格大学生人口学资料情况分析 | 第26-27页 |
5.3 DS-14 NA、SI得分情况分析 | 第27页 |
5.4 D型人格与心理压力感的关系分析 | 第27-28页 |
5.5 D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 第28-30页 |
6 结论与干预措施 | 第30-32页 |
6.1 结论 | 第30页 |
6.2 干预措施 | 第30-32页 |
6.2.1 认知行为疗法 | 第30-31页 |
6.2.2 正念认知疗法 | 第31页 |
6.2.3 人际关系疗法 | 第31页 |
6.2.4 自信心训练 | 第31-32页 |
7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附录 | 第37-45页 |
1 D型人格问卷 | 第37-38页 |
2 心理压力感量表 | 第38-41页 |
3 SCL-90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