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25页 |
(一) 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 | 第12-16页 |
1. 积极心理品质 | 第12-15页 |
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第15-16页 |
(三)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22页 |
1.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综述 | 第16-17页 |
2. 关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的综述 | 第17-22页 |
(四)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22-2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3. 创新点 | 第24-25页 |
一、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 第25-32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5-28页 |
2. 积极心理学理论 | 第28-30页 |
(二) 政策依据 | 第30-32页 |
1. 中发[2004]16号文: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 第30页 |
2. 教社政[2005]1号文:明确目标和任务 | 第30-31页 |
3. 教思政厅[2011]5号文:明晰教学方法 | 第31-32页 |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意义及途径 | 第32-37页 |
(一)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意义 | 第32-34页 |
1. 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 第32-33页 |
2.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 第33页 |
3.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有益于社会进步及和谐发展 | 第33-34页 |
(二) 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途径 | 第34-37页 |
1. 学校教育——主要途径 | 第34-35页 |
2. 社会环境——重要支撑 | 第35-36页 |
3. 个人修炼——不可或缺的环节 | 第36-37页 |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的实证研究 | 第37-52页 |
(一) 调查研究的总体构想 | 第37-39页 |
1. 调查研究流程图 | 第37页 |
2. 研究假设 | 第37页 |
3. 调查目的 | 第37-38页 |
4. 调查对象 | 第38页 |
5. 问卷设计 | 第38-39页 |
6. 调查程序及统计工具 | 第39页 |
(二)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9-50页 |
1. 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39-46页 |
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分析 | 第46-50页 |
(三) 研究结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功能 | 第50-52页 |
1. 认知层面:促进大学生积极自我观念的形成 | 第50页 |
2. 人际关系:利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 第50-51页 |
3. 行为层面:促成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积极改变 | 第51-52页 |
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作用的建议 | 第52-58页 |
(一)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 第52-55页 |
1.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 第52页 |
2.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 第52-53页 |
3.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 | 第53-54页 |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管理 | 第54-55页 |
(二) 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 第55-58页 |
1. 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 第55-56页 |
2. 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 | 第56-57页 |
3. 提高教师队伍选聘的标准 | 第57-58页 |
五、结语 | 第58-59页 |
注释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